来源:365地产家居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1日
本站消息 日前,成立仅两年7个月的甘肃武威市凉州区融通小额贷款公司停办各项业务,并完成工商营业执照注销手续,成为甘肃第一家退出市场的小额贷款公司。
与此同时,武威市凉州区另一家小额贷款公司——银隆小额贷款公司也未通过去年甘肃省政府金融办的年审,近期停办了各项业务,即将退市。
包括近期南京的若干大型的担保公司的相聚倒闭以及老板的消失跑路,此现象已经引起了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担保公司与小贷公司的相继夭折,给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这样新型融资机构的发展敲响了警示长钟。
2008年5月,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出台《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当年12月及2009年7月,银隆和融通小贷公司相继在武威市凉州区成立,两家公司注册资本金均为1千万元,全部为民营资本,其中银隆小贷公司是甘肃省首批获批的小额贷款公司。
成立之初,两家公司均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度经营“红火”。但在经营过程中,两家公司盈利水平低,亏损严重,尤其是2011年,两家公司业务基本停滞,全年新增贷款仅170万元。
回头来看,管理不善、监管不严、支持不够是两家公司一步步走向绝境的重要因素。
成立之初,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就违规向股东关系人放贷,利率甚至低于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银隆小额贷款公司2009年和2010年亏损30多万元,2011年末弥补亏损后盈利约16万元,平均年资本净利率为0.5%。而融通小额贷款公司50%的资金融给关系人,且利率一度低至4%,每年的净利润不足两万元。同时,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最高单笔贷款达170万元,占资本净额的17%,超出规定比例12个百分点,风险集中风险较高,这也是2011年两家公司均未通过省政府金融办年审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缺乏金融高级管理人员,两家小贷公司在业务审核、流程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缺乏竞争力。成立时两家公司共有员工16人,其中67%的员工仅有初中学历,但在2011年末已经流失一半,员工减少为8人。
金融专业人才的欠缺导致其内部管理的不规范,再加上日常监管的缺位,使这两家小额贷款公司逐步陷入亏损的泥沼,难以自拔,进而出局。
从这两家公司短暂的发展历程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仅靠行业自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在起步发展初期,外部监管和扶持都必不可少。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