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邱林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1日
有迹象表明,美国制造业正在加速从中国“回归本土”。从短期看,“回归本土”将拉高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不过在美国,政府和企业已就“保护就业”达成默契。近期,福特汽车公司已陆续从中国、日本和墨西哥撤回部分岗位,并计划到2015年在美国本土投资1600亿美元,并创造12000个就业岗位。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统专业教授、供应链管理专家大卫·辛奇-利维在今年1月到2月间对105家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9%的企业正在考虑将部分生产业务转回美国本土。
今年正值美国选举年,大批美国企业“回归本土”,让奥巴马总统喜出望外,因为这对他竞选连任有利。在奥巴马看来,美国制造业的“老底”依然厚实,但过度依赖金融业及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模式让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尝尽苦头。回归实体经济、“再工业化”成为奥巴马政府重塑美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回过头来看,20世纪中期,中国、韩国、墨西哥等国制造业纷纷崛起,美国走向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产业空心化”态势逐渐显现。这使得本世纪的头十年成为美国制造业不断萎缩的十年。就业和产出也不断下降,总就业人口从1979年峰值时期的约1960万,直降40%至目前的约1180万;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13.25%下滑至2009年的8.9%。
而如今,中国等新兴国家与美国的比较优势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国智库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15年,在美国销售的商品中,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将可能领先于中国。
分析人士认为,导致美国企业撤离中国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不断提高的生产成本。2005年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工资年平均增长19%,而生产效率的增速只有其一半,造成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从2009年中期到2011年,美国制造业员工每小时平均工资呈逐年下降之势,而生产效率却高于中国工人。加上美国一些州政府向企业提供了更多补贴,使更多企业放弃将生产转移至中国。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