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江西经济新闻 >> 正文内容

南昌区划调整获首肯 昌九要共融 昌抚要一体化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30日

    南昌要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必须有强大的城市空间容量和功能支持,而南昌的现状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在助推南昌成为带动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工作中,省里首次肯定南昌在先行政策中加快启动行政区划调整。

  南昌城市规模过小急需扩张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称,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增长极,作为龙头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个增长极可以是特大城市,也可以是大都市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也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增长极,一个龙头,这个核心增长极就是南昌市。但是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经济规模,南昌市与中部省会城市武汉市、长沙、郑州市等都差得很远,比合肥也小,更不要谈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

  而近年来,中部省会城市如郑州、武汉、长沙、合肥等,为了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做大城市规模,都加快了城区行政区划调整,而南昌市二十多年行政区划未有大变动,直接阻碍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发展。

  南昌区划调整获得首肯

  2012年南昌的政府工作计划中,已提出将通过市域内整合城区和撤县建区、建市,加快南昌城市化步伐,通过市域外区划调整,拓展南昌辖区范围。年初也已有动作,将新建县生米镇整体划入红谷滩新区。

  麻智辉认为,事实上,南昌政府一直有意图区划调整,但又不敢动作幅度牵扯过大,只能在自己的市域范围内进行。这一点南昌应学习武汉、长沙,将周边个别县撤县建区划入南昌城区,从而真正拉大城市框架。

  目前,在助推南昌成为带动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工作中,省里首次肯定南昌在先行政策中加快启动行政区划调整,争取早日完成报批。

  跨区调整短期内难实现

  那么,南昌区划调整该如何调整,才最利于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学者和政府都在思考。

  今年,除了新建县生米镇划入红谷滩新区,南昌还有意加大撤县建区的力度,南昌市辖的南昌县、新建县等部分地块将“进城”。而市域外区划调整,按照麻智辉的设想,可以考虑地缘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将临近南昌市,长期受南昌市经济辐射的丰城市一部、永修县一部等划入南昌,做大做强南昌大都市区,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具有重要的作用。

  设立昌九新区,以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开发区、小蓝经济开发区、桑海经济开发区、星火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主要包括红谷滩新区、湾里区、南昌县和新建县一部、丰城市一部、永修县一部。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2000平方公里,可以划分为5个主导产业区及中央商务区、行政文化区、休闲旅游区、物流枢纽区等,近期规划人口100万,中期规划人口200万,再造一个南昌,在这个新区还可以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

  “对此,政府层面也有过考虑,但是考虑到跨行政区,牵涉面较大,短期内较难实施。”麻智辉称。

  昌九共融昌、抚要一体化

  省里已有意,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等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以环鄱阳湖交通网络为纽带,统筹区域内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功能互补、产业互动,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

  另外,促进昌九共融。以南昌、九江两城市为中心,以沿线城镇为载体,进一步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加快桑海开发区、樵舍重装基地、共青城建设。加快赣江-鄱阳湖航道、港口、码头建设,促进九江港与南昌港的联动发展。

  同时,首次提出推进昌抚一体化。依托向莆铁路、福银高速、316国道,促进昌抚两城市相向发展,加快抚州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共同编制跨行政区城镇建设规划,加强两市交通、信息、市场、产业等对接。

  电水并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一旦空间拓展了,城市功能不足也会制约着发展。为突出城市承载能力建设,南昌将加快推进新昌电厂二期和100万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开展智能电网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油气管网建设,扩大覆盖面;加快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南昌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数字南昌”建设;研究将柘林湖作为南昌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地,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引水工程建设。

  文/记者刘媛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