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晓红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8日
打一场“绿色信贷”追击战
———NGO三年追击,银行信息披露终让步
银行绿色排行榜再出炉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天,一份扎实稳健的民间调查报告再度出炉,成为国内N G O世界环境日的一场重头戏。这份名为《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2011)》的调查报告是由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以下简称绿色流域)联合7家民间N G O共同发布的。这也是该报告2009年首次诞生以来,连续三年公开发布的第三份同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形成历时一年,整体评估了国内16家上市银行的绿色信贷情况,并对之进行排名。结果兴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环境表现方面名列三甲,光大银行则排名垫底。
“中资上市银行的环境表现有所进步,但仍然不甚理想。”报告直言不讳。与2009年首份《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2009)》相比,今年被评估银行增加了2家。此外,今年对入选银行绿色信贷的评分标准更趋细致,共细分了11项指标,包括涉及环境信息披露、制定环境相关政策、“两高”(高污染和高能耗)贷款情况、环保贷款情况、加入国际环保准则、对同行和客户的倡导和海外投资等。
“与去年评估相比,我们移除了两项指标,即受到社会认可、社会捐赠情况。”绿色流域创办人于晓刚表示,之所以做出这个调整,是因为目前银行普遍热衷于扶贫、救灾等“绿色”公关活动,而且一些纸媒为了吸引银行刊登广告,会给“大金主”银行评奖。因此这两项指标不仅不能准确反映银行履行绿色信贷的职责,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估难度。
作为学者,今年年逾花甲的于晓刚温文尔雅;但在环保领域,他有时更像一个犀利的斗士。2006年,他曾获得被誉为“绿色诺贝尔”的“戈德曼环境奖”。2009年,再次获得被誉为“亚洲诺贝尔”之称的“麦格赛赛奖”。
于晓刚自己形容这份来之不易的调查报告,仅仅只是一份“温和”的报告。“我们并没有辛辣的言语问责,而是面向媒体、公众和银行,呈现我们调查到的信息和数据,以事实说话,督促银行在姿态、对话、行动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