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3日
核对指纹、输入密码、进入库房,用钥匙开启保险箱后,一大堆金银珠宝映入眼帘……这样的场景,我们曾在影视剧中见过。如今,许多老百姓也用起了这样的银行保险箱。
据了解,我省自2003年出现首批保险箱以来,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设了保险箱业务,其中设置在市中心网点的保险箱出租率几乎100%,有的甚至需要排队预约。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近日走进了省内某银行的保险箱库,请专业人士揭秘了保险箱业务。
现象
银行保险箱全满 市民排队等候
小区安全措施不错,但市民王先生仍然觉得贵重物品放在家中不安全。“问了小区附近两家有保险箱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都说满箱。”这让他很意外,“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租保险箱。”
记者走访了多家银行发现,目前在老城区租用一只银行保险箱的确有点难度,特别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段,保险箱出租率几乎是100%,一些远离市中心或停车困难的网点倒还有部分箱体可租用。“我们有3672个保险箱,但没有一个是空的,现在还有20多位客户预约,排队等候有人退箱后再承租。”解放西路某银行的保险箱业务负责人说。
分析
金银投资热 令保险箱业务走俏
银行保险箱业务为什么这么火?业内人士分析,近几年受金银价格上涨影响,一些老百姓热衷于投资金条、银条等贵金属业务。买来的金银条放哪儿最保险?大家最先想到银行的保险箱,于是大大刺激了银行保险箱的出租业务。
据一位负责了多年保险箱业务的银行人士介绍,2008年以前,保险箱的承租率相对不高,还需要通过广告宣传等进行推广,甚至免费赠送给大客户使用,而这些客户也只是放一些重要票据等。但2008年以后,随着贵金属投资越来越热,特别是银行也开始推广贵金属产品,保险箱的承租率开始逐年上升。“尤其是这两年,金价银价涨得厉害,客户买这类产品保值增值,大大提高了保险箱的承租率。”
除此之外,一些老百姓租保险箱是用来存放一些名贵字画、重要证件等物品。“究其原因,还是老百姓的防范意识比以前更强了。”该人士说。
租用者多为40岁左右中高端客户
曾经有银行对保险箱承租客户进行了自愿性质的调查,数据显示,客户租用保险箱一般倾向于存放四类物品:一是古玩字画、金银珠宝等实物资产;二是房产契约、保险单据、银行存单、股民的有价证券等凭证性物品;三是与隐私有关的文件资料;四是拆迁户家里的金银首饰、合同、地契,没个安全的地方可不行。
“银行的VIP客户占多数。”据工作人员介绍,银行对保险箱租用者的身份会给予保密,但从年龄上看,目前承租者以40岁左右的中年人为主,一般都是家境较为殷实的银行中高端客户。
揭秘
一个箱子两把锁 同时开锁才行
尽管越来越多市民租用保险箱或开始关注保险箱,但更多人依然不了解具体怎么用。为此,记者走进了某银行的保险箱库为大家揭秘。
办理:携带有效证件和储蓄卡
据介绍,市民只要携带本人有效证件、银行储蓄卡等到银行,签订保险箱租赁协议书,缴纳租金和押金,并输入开箱密码,配合银行完成身份验证信息的采集工作后,就可完成业务的办理。
使用:两把钥匙才能打开箱子
记者采访时,在银行保险箱库外的前台,工作人员接待了前来开箱的市民林女士。林女士递上身份证后,工作人员核对了相关信息,并询问了保险箱编号,再请林女士输入个人密码。查验显示无异常,再由另一位工作人员带林女士前往库房。库房内的管理人员接到指令后开门,和林女士一起找到相应编号的箱体。
记者看到,保险箱有两个锁眼,库房内的管理人员和林女士各有一把钥匙,两人将各自的钥匙插入对应锁孔,一起开锁将保险箱打开。如果是一把钥匙,则无法开启。库房内还设置了几个保密室,客户打开保险箱后,可以在保密室内处理自己的物品,这个过程不会被外人看见。
安保:按金库标准全封闭管理
“安全性绝对有保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行保险箱库房采用了金库的标准,实行全封闭管理,内部有多个独立的防盗监控装置、自动报警装置。只有办理了保险箱承租业务的本人,凭身份证原件、密码等才能进入库房,库房内也有管理人员值守。
收费:租一年最低只需128元
目前保险箱的租期较灵活,原则上租用期限为一年,但实际也办理月租、季度租和半年租。以年租为例,记者发现租金最便宜的为128元,合每日0.35元左右,这种箱体大小约6.5厘米×9.5厘米×56厘米。不过,各家银行的具体规格不完全一样,大箱子年租金有的达到500元左右。
申请办理租赁业务时,还得交一笔保证金,金额同样与箱体大小挂钩,比如某银行年租金128元的箱体需要交纳的保证金是128元,而288元的箱体则需交纳288元。
提醒
千万别丢了钥匙
为了方便客户存取物品,多数银行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在银行营业时间里,客户都可以前来开箱,节假日也同样营业,中午也有工作人员值班。
需要注意的是,在签订的租赁协议当中,银行对客户保管保险箱钥匙有着明确的说明,客户如果丢失钥匙,则损失巨大。如某银行丢失一把钥匙手续费是260元,若再次丢失则需要600元。
■记者黄培红、实习生张欣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