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4日
人们在欣赏壮观的美景时,却鲜有人知道我省究竟有多少草地。省草地监理部门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为6000多万亩。然而,让草地监理部门忧虑的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全省草地流失严重,近30年的时间里减少了600多万亩。
江西省天然草地的特点是面积大、种类多、大多数与林地、农田、村庄相间分布,各类型草地分布全省各地。而其中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草地有36.22万公顷,分布在吉安、赣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地的43个县(市、区);海拔500米的中高山草地有159.9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人口少、偏避、交通不便的山区,坡度大于25度,利用率较低。
省草地监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草地为我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是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和江河泥沙淤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屏障。但近年来,很多草地被开发成旅游资源,草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据悉,第一次全国草地资源普查(1983年)统计,我省草地总面积为6663万亩,现已减少600万亩左右。据2009年草地监测结果,全省天然草地可食草鲜草产量1955.7万吨,较2008年下降11.9%。2010年全省天然草地鲜草产量1941.4万吨,较2009年略有下降。
江西省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据有关人员介绍,主要是一些村镇周边、邻近公路等低丘陵草地被大量开垦成为耕地,从事经济作物生产。其次,由于耕地、林地多列入保护范围,利用报批难度大、成本高,而我省草地多划规于荒地或未利用地范畴,许多开发建设都选择在草地上进行,草地监管部门前往监管时也经常碰壁。再次,大量草地被转变为林地或果园。让人感到焦虑的是:草地面积减少后造成草地过度利用,因生产能力逐年降低,加上建设投入少,出现草地植被退化、地表裸露等现象。
遏制草地流失已刻不容缓。实际上,江西省正在想方设法,保护草地资源,力争通过山地牧业重心的转移从根本上减轻天然草地放牧负载压力,从而使天然草地得到生态修复。我省还将重点利用丘陵岗地或旱地成片开发人工种草,推行草与经济作物轮作、间作、套作等方式发展种草养畜。鄱阳湖区以开发利用草洲为主,采取封洲育草、定期开洲、湖草刈割加工草料。另外,我省还注重加强草产品加工开发,大力发展草产业,把草业开发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充分利用现有草地资源和人工牧草基地,开发形式多样的草产品加工,以满足贮藏和运输的要求,推进草畜配套。同时还将依托项目建设,夯实草地保护建设基础。(记者杜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