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0日
近些年,我国积极推动发展小额信贷,试图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问题。公益性小额信贷是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先行者,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目前的发展却比较缓慢。国际经验表明其能够有效增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如何发挥公益性小额信贷自身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农户。
信贷需求旺
为贫困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导致这个难题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贫困农户居住分散,需要的贷款量少、数额小,信贷员翻山越岭,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特别高。二是由于贫困农户没有可以作为抵押的资产,愿意为其担保的机构和个人也很少。成本高和风险大导致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很少为其提供贷款。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表示,当前农村贷款主体中,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的金融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但一般农户、贫困农户较为困难,应该发展公益性小额贷款扶持这类人群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小额信贷在我国曲折发展。截至去年6月底,全国小额信贷公司机构数为3366家,贷款余额2875亿元。其中基本都是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为贫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额贷款业务很少。据了解,目前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存续仅约100家,主要由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商务部交流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全国妇联等机构来发起。
“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出于盈利考虑,只是在县城给一些有实力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已经很少服务低收入群体。2010年小额贷款公司单笔贷款平均达120万元,显然受贷主体不是贫困农户。”段应碧说。
尽管单个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通常是小额的,但由于我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较大,总的信贷需求规模仍然十分巨大。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副所长杜晓山说:“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
服务创新多
山西省左权县拐儿镇西五指村村民刘换芳,3年前从左权县农户自立服务社贷款2000元,建起了3间猪舍,她说:“开始养猪没技术,怕大猪生病,买药、打针成本增加。小额信贷服务社请专家给我讲技术,让我发展养殖有奔头。如今一年收入3万多元。”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大体相似的组织管理系统,其操作和管理主要由基层机构承担,这种安排可以较大程度发挥基层操作管理机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其靠近用户的优势,及时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措施,减少逐级审批中的信息丢失和时滞。
不仅提供贷款,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还积极为农民开展非金融服务,刘换芳所接受的培训即是一例。不少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农户实际需求无偿为农户提供包括项目知识、法律常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等,帮助他们稳定增加经济收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