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0日
易宪容(资料图)
任何制度改革都是利益关系重新调整,都会让一些人或集团获益,而让另外一些人或集团受损。那么当前金融市场制度改革究竟让谁受益、让谁受损?是保持既有的利益格局,比如只进行增量改革,还是打破现有金融利益格局后重新调整?这些问题就成了金融改革制度设计的关键。
从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突出强调金融要回归实体经济及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到国务院批准温州综合金融改革开始试点,再到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天津、上海、重庆、鄂尔多斯等各地的金融改革试点风起云涌,汇率、利率、人民币国际化、证券、保险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中国新一轮金融改革大潮正浩荡奔涌。
对此,不少观察人士对未来几年中国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充满了期许,怀有多种憧憬。不过,从当前国内金融改革的这股态势来看,笔者认为,眼下至少有几个层次的问题需要抓紧理清。尤其千万不能低估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认知、机制及利益上的严重分野,这是当前国内金融改革的严重障碍或阻力。如何化解与消弭这些分野,正是国内金融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先从对金融市场的认知角度来看,中央与地方就有很大不同。中央政府更加关注的是中长期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系统性的风险及区域性风险,而地方政府的关注重点是如何突破现有的传统的金融市场体系,以便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本运作来尽可能地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近20年来,可以说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总是将信贷扩张视作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最佳方式。这样不仅达到社会收入实现重新分配并为中低收入者容易接受,而且也不需要触动现有的利益关系进行制度改革。所以,过度信贷扩张是现代国家维持社会稳定及经济增长使用最为频繁的工具。可以说,这是近二三十年来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尽管不少国家仍然在通过信贷过度扩张,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救本国经济,但各国政府也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对国家经济造成的危害。因此,如何把信用扩张界定在一定的边界内,如何控制系统性及区域性的风险,如今已成了各国政府金融监管的主题。这就是为何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宗旨是要让中国金融业回归到常态,回归到为实体经济服务基点上来的意义所在。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