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7日
科技创新决定前途命运。2006年,我省首开先河实施科技入园工程,积极破解“科技落地难”问题。几年过去,凭借科技入园工程,科技深度融入经济,推动了江西绿色崛起:全省12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共服务园区企业1.82万家,导入技术941项,培育科技型企业1759个,园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园区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点和增长点……
“江西的科技入园工程,已经成为全国推广的典范。”4月28日,在吉安召开的全省科技入园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科技部高新司巡视员耿战修由衷感叹。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抓手
在我省,大大小小的94个省级工业园区,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逾七成,是江西经济的主要支撑点和增长点。然而,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园区工业经济实现后发优势及跨越发展的瓶颈所在。
园区企业的迫切呼唤,激发着江西科技人的创新思维,“科技入园”应运而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技入园工程通过在园区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实施“科技五入园”(科技机构、政策、项目、服务和人才入园)、建立“一网两库三台账”(科技信息网;项目库和专家库;园区企业基本情况、需求和“科技入园”工作服务台账)及运用“科技入园”的五种主要工作模式(“中心+企业+平台”、“中心+孵化器+平台”、“中心+企业”、“中心+产业”和“中心+行业”模式),为园区企业、产业的创新需求提供便利高效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在实施的过程中,科技入园工程得到了不断完善。比如,增加了科技金融服务入园,帮助园区企业提升科技融资能力。又如,启动知识产权服务入园,指导和帮助园区企业自觉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将技术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
生产力促进中心进驻工业园,从科技局到园区看似不过几公里的位置前移,但昭示着政府科技部门“有为”与“有位”的良性互补。而在科技入园工程的影响下,全省各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科技投入占各级财政支出的2%。
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传统的化学农药对害虫、益虫是‘一锅端’,而生物农药只是选择性地杀灭某一种害虫。我们把菌株培育成害虫的‘克星’,有针对性地‘以毒攻毒’,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在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这种填补我国真菌杀虫剂工业化生产空白的生物农药。
天人生态是国家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也是通过实施科技入园工程,运用“中心+企业+平台”模式的典型代表。公司技术副总监刘细平说,在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帮助下,公司先后获批组建了5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并成为真菌杀虫剂基础性国标制订单位。
通过实施科技入园工程,全省创新能力增强、成果转化加快。新增了一批创新机构和园区,包括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国家高新农业园区、2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7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1.4倍和2倍,完成新产品研发2400项,是“十五”期间的1.5倍。研发新产品能力增加了1.5倍。
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任务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科技入园工程共服务园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909家,并为其增加销售收入108.54亿元,增加利税16.95亿元。2011年,我省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排名由第22位前移至第18位,大幅跃升4位;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4200亿元。
践行“两服务”再上新台阶
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我省科技入园工程不断调整方向,立足解决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基层科技发展的实际,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实现区域创新发展。
在吉安,该市正重点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生物及新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项目聚集。吉安市科技局局长彭贵先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红板电子、航盛电子、博硕科技、协讯电子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进军吉安,都不是以单一的产能转移为核心,而是将企业纳入整个生产、研发、销售的产业链之中,进行高端整合,推动了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同样,我省在实施科技入园工程中,结合江西地方实际,以特色化专业化为方向,实现发展县域专业性中心与发展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并举。目前,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由2006年的10家,发展到2011年的94家;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由28家发展到124家,形成了以省、市、县三级中心为主干,综合性与行业(专业)性中心互为补充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共同推进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新起点,新征程,新未来。正是拥有“两服务”行动,科技入园工程被科技部寄予厚望。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我国提出重点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升科技服务机构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科技入园工程必将再一次显现支撑引领的力量。
本报记者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