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银联是VISA的学生。以前,老师对学生说,你好好学,长大有出息了,我也跟你沾沾光,咱一起做中国的大生意。
现在,学生长大了,老师受政策所困,一时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而学生四面出击,疯抢他的国际地盘。老师很生气。师徒反目。
此番恩怨引爆了信用卡的深层话题。这就不得不说到银联。这样一个中国本土的货币卡组织,只有8岁,幸运的是,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在国家保护主义之下迅猛成长。
但银联必须考虑很多隐忧,除了国际市场上与VISA等大亨们的较量外,国内第三方支付等产业链也是他的软肋。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金融政策必将愈加开放,银联能否担负起中国信用卡的未来?
也许眼下的这场恩怨是件好事,让银联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到底是谁。
历史是从珠海开始的。1985年,这座城市出现了一种卡片:上方是“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字样。这就是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一年后,一张以“红棉”命名的信用卡,由中国工商银行发行……1989年,工商银行“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龙卡”;1991年,农业银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展卡”……信用卡以“扫楼扫大街”的方式火热发行。
18个机构
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大商场的收银台里,打眼望去,满柜台的POS机。走近看,柜台下还有一排。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信用卡,一家银行一台POS机,难怪柜台摆不开。为消费方便而产生的信用卡,此时遭到了尴尬的境遇。怎么办?
如果,各个银行的信用卡可以在同一个POS机上刷卡,问题就解决了。1993年以后,各地陆续推出了“银行卡服务中心”,全国共达18家。这种服务中心是区域性的,用来对接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省份的信用卡信息。这解决了同地区刷卡联网的问题。这也是中国银联的前身。这18个机构形态各异,有公司法人,也有行政事业单位。北京成立的总服务中心,既不是公司法人,也不是独立的行政事业单位,它的身份是“非法人”。18个机构的成立有一个相同的政治背景:1993年,国家提出“金卡”工程,要求实现POS机与ATM机网络资源共享,改善用卡环境。
异地联网怎么办呢?2001年2月,时任央行行长的戴相龙提出,银行卡要走联网联合的道路,要成立一个中国银行卡联合发展组织。银行卡业务的春天来了。同年5月,一个名为“银行卡联合发展组织筹备组”的组织成立了。
筹备争议
筹备组成立后,对于要建一个怎样的机构,各家吵得很激烈。
大银行认为,我们已经投入巨资建设自家网络,如果联网通用,就等于让小银行搭了便车。而且,银联公司化运营后会不会在收单业务上抢夺银行的市场?小银行则一派欢欣鼓舞,因为可以坐收好处。筹备组请来了VISA、万事达等四家国外机构,共同商讨未来中国市场的信用卡清算体系。四家国外机构的想法是:一旦参与到银联建设中,在国内设置代理机构,或者合资分成,都将是很好地切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但是,他们“幼稚”的设想,很快被“毙”了。作为金卡工程的主要项目实施者,银联不能中外合资。
接下来讨论的是,银联要做成行政事业单位还是股份制公司。筹备组仔细研究了VISA和万事达的体制。得出的结论是:VISA和万事达也是公司化运作,而且,之前18家机构的经验证明,公司制的服务中心普遍做得比较好。最后,银行和筹备组达成一致:做公司。
经过三轮讨论,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向最终确立。85家金融机构作为股东,成为当时未上市企业中股东最多的一家。2002年3月,银联正式成立,这既是国内唯一一家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机构,又是国家工程。央行赋予银联“组织银行制定规则”的权力。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开始主宰银行信用卡市场结算渠道,“负责监管”的则是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