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作者:杨颖桦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4日
一向较为神秘的并购重组审核工作,正在逐步迈向公开透明的前台。
5月2日,证监会全面公开第四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专家咨询委换届情况。与之前的例行披露不同,重组委的会内审查程序情况也被披露,同时还详细列举了12名不符合选聘条件要求的候选人情况,以及在候选人社会公示期间收到的11份举报信情况。
和IPO审核监管已逐步迈向公开透明化与标准化有所不同,借壳重组在监管上更为复杂,其涉及的利益链条更长,牵涉参与方更多,巨大的潜在利益也更容易滋生暗角。
而监管层近期推进的一系列公开行政审批监管的措施,或将使这个一向神秘的监管环节更加透明。
“阳光化”换届
增加到35名委员、12名不符合条件、11份举报信。
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在1月份公布了修订版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工作规程后,最新出炉的第四届并购重组委的新动态。
事实上,外界对于并购重组委的关注在去年底就开始升温,2011年12月1日下午,证监会首次公布并购重组委委员吴建敏由于违规持股遭到解聘。
据了解,该次立案查处是按最快速度、特级程序处理,从接到举报到做出初步处理,只用了半个月时间。
事实上,连当天的信息公布都走了特别的快速通道,2011年12月1日该消息刚走完审批程序,下午证监会上市部就立刻召开新闻通气会对外披露。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对于并购重组委的日常监管力度正在加大。
当时上市部相关负责人就指出,“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要涉嫌犯罪 ,都要移交司法机关查处责任”。
后续在12月份公布征求意见,并于2012年1月份正式颁布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工作规程中,就出现了六大重要修改,其中规范重组委委员买卖股票行为就是基于吴建敏事件而启动的修改措施。
此外,原定的25名委员、证监会人员5名被修改为人数不多于35名、证监会人员不多于7名,以及并购重组委根据需要按一定比例设置专职委员。
一位投行人士对此指出,专职委员数量的增多,显示出监管层对未来并购重组审核工作量的预期加大,以及对于并购重组过程中专业性考量度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