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银监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已达186%。去年,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50%,而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据已升至170.2%。拨备覆盖率的迅速提升,是银监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来,实施动态拨备监管的成效,它有助于中国银行业夯实基础,抵御风险,同时,对于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审慎性监管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管模式,其区别于微观审慎性监管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宏观审慎监管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整体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通常将众多金融机构看作一个整体,并以实际GDP为尺度衡量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从而避免金融机构之间负面作用的冲击作用所带来的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导向具有内在局限性。市场机制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微观审慎仅从个体金融机构角度出发,若宏观上没有得到适当把握与监督,极易扩大系统性风险,且难以保证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
目前,金融业的周期性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之一。机构应该在经济繁荣时期储备更高水平的资本,以便在经济萧条时期拥有更大的缓冲余地。相应地,监管机构应采取反周期调节政策。而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拨备覆盖率就是典型的宏观审慎工具,就是反周期操作的体现。
我国银行业在2008年完成了资本充足率达标的计划之后,银监会还要求所有银行提取2%的留存资本缓冲,要求大型银行再提取1%的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针对去年信贷快速增长,银监会又要求大型银行增加0.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239家,2009年全年增加35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00%。与此同时,按照“以丰补歉”的原则,不断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以在经济上行、银行财务状况较好时多提拨备,提高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的稳健度。相比于资本充足率约束,拨备覆盖率是更加审慎的监管制度。通过审慎监管原则的实施,保障了宏观经济的稳定。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还存在诸多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尽管上半年金融数据符合预期,从现在的情况看,银监会对银行业的管理也更趋于谨慎,无论从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还是到资产的认定上,都不断提高标准。但市场人士对下半年经济金融运行,仍怀有忧虑。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数据看,上半年银行的减值准备、拨备覆盖率都继续上升,表明当前银行体系运营保持稳健。下半年经济面临下滑压力,必须要从监管政策和信贷结构上进行微调。只有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银行质量才能好。
交通银行 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指出,今后,对中国银行业来说还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透明度的建设与资产质量的做实。在谈到资产质量做实上,连平说,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划分贷款,如何在可疑类贷款与损失类贷款之间掌握准确的认定标准,是做实数据、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依据。如果数据不实,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以前对于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各地标准不一,对风险程度缺乏一个权威、准确的认定。现在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原则进行全面清理,把所有资产的情况摸清,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上半年,信贷在支持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支持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公布的数据反映出,剔除物价因素,当前投资增速回落明显。连平认为,如果下半年投资不能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今年GDP就会受到拖累,因此他建议,下半年,采取适度的金融支持来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很有必要。而商业银行应该把握机会,在中小企业贷款、新兴战略性产业、中西部开发、民营经济上找到商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