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在守护中传承 安远“车马灯”:车马群舞祈丰年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2日

    安远“车马灯”是有17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整个表演给人以热烈、欢快、喜庆之感,唱、白伴奏音乐具有浓郁的赣南采茶风味。赞语辞令都是“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荣华富贵万万年”之类的吉祥辞令,切合农家心声,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因而盛传已久,为群众喜闻乐见。如今,安远民间依然保留着“车马灯”这种古朴的原始表演艺术,每逢喜庆节日,“车马灯”便巡回于乡村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安远“车马灯”:车马群舞祈丰年

 图为安远“车马灯”在乡村演出情景。

  编创于历史典故

  安远“车马灯”发源于安远县三百山镇,现在主要分布在凤山乡、三百山镇等安远县的南片乡镇。据凤山乡凤山村78的老艺人赖成保介绍,“车马灯”起源于清代中期,迄今有170多年历史。

  相传唐代武则天时期,朝中忠臣对武氏专权极为不满,为积蓄力量,东山再起,趁正月十五大闹花灯之机,备灯、马车,乔装改扮,使李旦、胡风娇逃离京门。

  三百山镇黄柏村的清代老艺人陈开朋,取材唐代“李旦离京门”的历史典故,采用当地流行的“香火龙”的步法,加入吉祥喜庆的辞令,融入当地的传统采茶调,逐步发展成为流行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车马灯”。表演的主要道具有:二盏宫灯、二盏扁灯、两匹马、两辆车、两把扇子以及各类人物佩戴的服装、头饰,用竹、木扎架,彩色纸、绸布为材料,根据角色的形象糊制而成。

  如今,“车马灯”流传在安远南片乡镇广大群众之中,而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极为盛行,几乎更是家喻户晓。它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传承至今,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群舞之意在祝福

  “车马灯”表演者共十人,前后由宫灯、扁灯、马、车、车夫为次序,依次相随。二宫灯由两家丁各撑一个,二扁灯由两个丫环各持一盏,马分枣红、黄色二种,由宰相、公子各配骑一匹,二车由小姐、小姐的心腹丫环(二女旦)配坐,尾随两车夫(二丑角)。各表演者头饰、服装皆按唐朝官员、小姐、丫环装饰佩戴。

  “车马灯”表演的舞蹈形式是群舞造型,队形顺序主要是跑园场、结竹壁、顺梅、倒梅、走8字、结灯等队形变换,骑马人唱赞词、跑园场结灯、二丑角对白、跑园场结灯、二女旦唱采茶歌、跑园场结灯造型结束。

  整个表演以各种队形变换为主,唱、白为辅。骑马人唱的赞词一般是“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荣华富贵万万年”等吉祥辞令。二女旦、丑角的唱、白一般以《牡丹花开》《上山调》等传统采茶调为主。丑角表演要模仿猴子挠痒等动作,运用舞姿、眼神挑逗观众,给人以滑稽之感。

  “车马灯”在表演队形变换时,伴奏音乐用《长流水》快板、《马灯鼓》等打击乐,给人以热烈、欢快、喜庆之感。女旦、丑角唱白时,音乐用《牡丹花开》《上山调》等传统采茶调,具有浓郁的赣南采茶风味。乐队为6人到8人不限,打击乐器用鼓、锣、小锣、钹等,伴奏乐器用二胡、唢呐、笛子、三弦等。

  由于安远“车马灯”表演形式富有浓郁的客家特色,同时表达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深受专家和人们的喜爱。2008年12月,“车马灯”在第二届东江源三百山生态旅游节进行表演,得到了在场观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在守护中传承

  传承,是一条崎岖的道路,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车马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走入低谷,全县范围内仅在凤山乡赖屋岗流存。

  据安远县文化馆馆长叶国锋介绍,“车马灯”表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是凤山乡凤山村的村民赖成保、赖孚和,他们的年龄都在78岁以上,而且现在的表演艺人中年龄最小的也有50多岁,年轻人逐渐无人问津,已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能全面完整掌握“车马灯”表演艺术的,只有少数几个人,如不设法抢救,有失传之危险。

  为保住“车马灯”,当地文化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投入资金组织“车马灯”表演队参加全县民间民俗文化展演,参加第二届东江源三百山生态旅游节表演,实施“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工作,努力守护这颗民俗文化的瑰宝,并在守护中实现传承。

  虽然在努力守护,但现实依然严峻。“安远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有限,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目前‘车马灯’后继无人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叶国锋说,要加大对“车马灯”进行录音录像、资料建档、传承人培训、道具制作、服装、伴奏乐器、传承人生活补助、巡回演出等所需经费投入,确保“车马灯”能继续传承。(黄崇发 特约记者赖世春 文/图)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