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5日
邓树生(资料图片)
在宁都县田头镇渡头村,提起邓树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乡亲们记住邓树生的名字,并非因为他是广州市龙树门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而是他作为一名农家孩子,凭借个人的毅力和胆识,38岁的年纪就已成为了中国门业中的杰出者,且致富不忘扶持家乡建设,帮助乡亲脱贫致富。4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邓树生家乡采访,所到之处乡亲们都夸赞邓树生热心公益事业,是个大好人。
■修路 10年个人捐资近30万元
宁都县田头镇渡头村村委会斜对面一条宽阔平敞的水泥路通向村庄,路口用大理石建起来的“渡头村”高大门坊矗立在此。记者看到,门坊左侧竖立的功德碑上,邓树生的名字和6.6万元捐款赫然在列。
说起村门坊和村道水泥路,村主任邓小荣感慨多多,言语中对邓树生的大力支持充满了感激。邓小荣说,门坊已成为村中一景,而原先此处却是一个臭水洼,现在进村的水泥路原来是一条狭窄的田埂路,因为无法通车,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和土特产,只能用肩挑到集市去卖。2001年,在外创业多年的邓树生回到老家,看到乡亲们进出踩在湿滑的田埂路上,当即决定捐资6.6万元,作为修建村道的启动资金。在邓树生的号召下,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2002年5月,一条长3公里、宽3米的通村水泥路建成。路修好后,邓树生又再次捐资,协助村委会建起了村门坊。10年时间里,邓树生先后捐资近30万元帮助家乡修路、架桥。
行走在田头镇渡头村,记者看到水泥路已铺设到了村民的家门前,一幢幢小洋房拔地而起。
■助学 一沓账本记录点滴爱心
2007年5月,邓树生回了一趟老家,看到村里有几名学生因家里贫困,面临无钱交学费的境地。作为一名农家孩子,邓树生只身在广州打拼多年,深知没有文化将寸步难行。2007年6月28日,在公司5周年庆典的日子里,作为一项特殊的议程,邓树生宣布资助家乡的5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直到他们考上大学……随后,资助的人越来越多,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他都一一伸手相助。
在渡头村村委会,负责财务的邓三生拿出两本“邓树生扶助贫困学生卡”的记录本给记者看。拿在手上,厚厚一沓,卡上清楚地记录了邓树生从2009年到2012年捐资助学的每一名贫困学生的名字,资助的金额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邓树生所资助的贫困学生不仅有本村的,还有外村的。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2009年,邓树生捐资10万元,帮助渡头小学新建了三层校舍。两本厚厚的记录本,记下了邓树生的点滴爱心。
■扶贫 几十名村民成为小老板
远不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广州都市的繁华没有迷蒙住邓树生的双眼,他始终惦念着自己的家乡,从修路、助学慢慢延伸到了扶贫。从2008年起,每年春节回家,邓树生都要备上一大笔新钞,除夕,他走村串户,将一张张百元新钞装进红包,一一发到村里家庭贫困的老人手中。见记者来采访邓树生,86岁的江玉英和82岁的邓诗珍老人,都竖起了大拇指,嘴里不停地说:“树生是个大好人。”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短短6年间里,邓树生的公司员工已发展到了现在的2000多人,1000多家经销商遍布全国。在邓树生的带领下,近年来,田头镇已有30多名村民走出宁都,发展成为了门业小老板。接到记者的电话采访,远在广州的邓树生却很低调,称自己有今天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的支持和帮助,正如他在博客里写道:“如果有人寒冷就燃一堆火;如果有人漂流就变一艘船;如果前面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就变成一颗小小的种子,然后深深扎根泥土,慢慢长成一片绿,默默守护在天地间……”(记者余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