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业界呼声颇高的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平台建设进入加速阶段。日前,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陆家嘴 论坛上表示,上海正在加快推进信贷转让市场建设,并已得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不久后将正式运行。而就在5月底,我国首家全国性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揭牌运营。
在肯定信贷资产转让平台诸多便利的同时,有业内专家指出,交易的顺利进行仍面临着不少考验,例如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风险评判,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银行信贷风险向其他金融机构转移的风险等。
平台交易仍面临考验
“银行通过统一的市场转让信贷资产,有助于解决其在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之间的‘两难选择’,解决银行负债和资产在利率和期限结构上的非对称矛盾,尤其是不良资产的转让对于化解资产长期沉淀而形成的期限结构矛盾的功效更为突出。”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总经理符文忠认为,如果银行能够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进行科学的安排,可以使银行在实现某项调整的同时兼顾盈利。比如通过合理的贷款转让定价,能够直接获得业务收益;通过贷款出让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信贷业务总体收益;通过利率趋势预测,在升息前出让低息贷款并升息后重新放贷,取得利率变动收益等。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银行有巨大的转让信贷资产的需求,但其对利用贷款交易平台却表现得较为冷淡。
以深圳信贷资产转让平台为例:该平台设立之初的两个月内竟无一单信贷资产转让交易,只有5单小规模的同业拆借交易,时间在2009年10月15日到12月23日间,金额在1000万元至4000万元之间。
“我本人并不看好信贷转让平台,也不会使用该平台进行交易。”一位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公司业务部人士表示。
对于信贷资产转让平台遇冷的原因,该人士认为,一是信贷资产转让价格没有标准化,价高者可能是原价转让,价低者可能仅以成本价卖出,而且对于接盘者没有统一的资产风险评判标准;二是通过信贷转让平台交易比私下协商交易手续更加繁琐,而且信贷资产转让信息公示后,审贷必定更加严格,还容易暴露银行的信贷计划。“比如,在贷款额度将尽之际,银行多在发放更高收益的贷款之前先转让一部分信贷资产,如果在交易平台上公开了转让信息,那就等于泄露了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该人士补充道。
风险控制亟须加强
事实上,除了交易价格不透明和信息容易泄露外,风险控制也是信贷资产转让平台面临的较大考验。“银行间信贷转让是一对一进行的,双方对资产状况、风险状况一般都比较了解。但集中市场建立后,就存在风险被掩盖的危险,同时信贷资产中的潜在风险也容易蔓延到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一位大型商业银行研究部负责人表示。
对此,有专家提出,为了在控制信贷资产转让平台风险的同时,发挥该平台的优势,央行应该尽快制定出信贷资产转让的标准,让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流程化、简约化,同时还要保护银行机密信息,扫除银行的忧虑,提高银行的动力。另外,还要将银行信贷资产逐步从“表外”转回“表内”,以提高银行数据的真实性。
除此之外,在信贷从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银行资产充足率、存贷比等金融监管指标的控制更加严格,对于信贷资产转让放开之后,资本充足率等金融监管指标是否会被弱化也是业界担忧的一个问题。
“一系列金融监管指标仍能发挥应有作用要基于一定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央行制定详细的信贷资产转让准则,并且监督银行在进行信贷资产转让交易时按照准则去做。”符文忠表示。另外,在信贷资产转让放开后,银监会应当把与信贷资产转让相关的指标纳入到监管的指标当中,与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金融监管指标搭配进行监管。也可以在银行信贷资产完全从“表外”转回“表内”的基础上令银行分别提供信贷资产转让前后的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金融监管指标,对其中的变化分等级给出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