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报告时坦言,部分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截至2009年底,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高达2.79万亿元。这是审计部门首次披露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大限将至,各商业银行自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
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各商业银行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清理和上报,并于6月底之前报送银监会。而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杨少俊上周也表示,目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自查工作,7月上旬将自查结果上报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年底前,银监会将完成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工作。
本报记者对广东多家银行采访后了解到,广东各银行都已按银监会的要求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项目进行了上报,而资本金缺位和对地方财政还款的担忧则成为地方融资平台的主要风险。
疯狂放贷项目缺少抵押物
根据银监会的部署,要对地方融资平台实行“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也就是说要逐个分解到每个贷款项目。”一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士说。
据了解,在去年的放贷狂潮中,各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不惜降低条件,因此加大了项目的风险。最常见的例子是政府资本金的缺位。按照国务院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的规定,政府注资项目中投资方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20%,其余的80%可以从银行贷款。但记者了解到,在去年的实际操作中,不少项目政府并没有投入资本金,而是由银行投入100%的项目资金进行运作。“有的项目甚至达到了120%,也就是说,原计划项目资本金总额为10亿元,最后由于需要追加投资等原因银行一共贷了12亿元出去。”一位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
政府在项目中并无真正投入,而银行在大量进行信贷投放后并没有真正的抵押金及抵押物,因此还款还息的唯一抵押就是政府的信用。如果一旦遇到项目进展出现问题的情况,银行的信贷风险就会迅速增大。
此外,过长的贷款免息期以及过低的贷款利率也加大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有的银行为了争夺项目,不计成本地放宽条件,按惯例,一些大型的贷款项目可以有一段时期的“免息期”,过了免息期之后再计息还贷。但银行为了拿到项目,将免息宽限期无限延长,同时大幅降低贷款利率。“有的银行为了争项目,不管多大的盘子都一口吃下,并且由总行直接派人跟踪,审批速度非常快,条件非常优惠,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这位负责人说。而有些项目的风险评估并没有及时跟上,一些项目虽然拿下来了,但却迟迟不能开工,甚至出现了银行款项到账后还挪做他用的情况,因此银行进退两难,风险自然加大。
楼市新政削弱地方政府还债能力
在政府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中,最大的风险还是在于地方财政的还款能力。据一位国有商业银行负责公司贷款业务的人士介绍,在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中,有些项目运行良好,还款能力相对较强,相对风险就比较小;但有些项目在拿到贷款后出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运行,但依然要承担还贷的压力,这就给地方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以往政府的地方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占了很大的比重,但今年以来楼市新政导致成交惨淡,开发商拿地热情大减,直接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部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由于该行内部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去年在衡量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比如珠三角的一些城市和地区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能力相对较好,项目的风险就小很多;但一些粤西及粤北地区的财政状况就相对堪忧,因此在项目贷款的时候就会特别小心。
然而,记者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进行了充分评估。由于去年的信贷投放骤然加大,不少银行在放贷冲动下大规模投入,从而加大了风险。“不过有政府信用担着,总会有办法解决的。”一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士这样说。他表示,政府即使暂时拖欠,也会利用发行地方债务等办法解决财政问题。虽然之前银监会曾明令“政府提供担保但无还款来源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要重新落实还款来源”,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重新落实还款来源”成为令不少银行头痛的问题。
上周,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表示,目前融资平台的政府性债务占了政府性债务总额的一半以上。未来如何降低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体系。
近几年国内土地出让收入统计(单位:元)
项目 2006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全国土地出让收入 7000 亿 1.3 万亿 9600 亿 1.4 万亿
全国财政总收入 3.8 万亿 5.1 万亿 6.1 万亿 6.8 万亿
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18.4% 25.5% # 15.7% 20.6%
(数据来源:本报记者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