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民营担保公司现将面临洗牌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9日

    随着信贷市场的调整与变化,去年曾一度风光无限的民营担保公司,如今也面临各家银行的重新审视与定位。

  据了解,为了防范风险,多家银行收紧了对民营担保公司的授信,工商银行更是直接暂停了与民营担保公司开展新的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民营担保公司的生存将令人担忧,“走错路的担保公司将面临洗牌,正常经营者也面临渠道收窄。”业内人士坦言。

  疯狂合作埋下的“炸弹”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范围内与融资性担保机构有业务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共计10321家,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8931亿元,贷款户数16.6万户,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6894亿元,占融资性担保贷款总额的77.2%。

  “这只是账面上的数据,账面下的数据简直好得让人不敢相信。”云南省一家担保负责人说,去年很多担保公司一次性实现了好几年的盈利,这样一笔丰厚盈利离不开银行的“配合”。

  去年,由于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难。在银行贷款时,中小企业要受到多方面挟制。一家中小企业负责人郑先生坦言,去年,他的公司需要一笔400万元的贷款急用,到银行咨询后,银行信贷负责人告诉他,首先要有硬抵、质押物,同时还要通过银行推荐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才能够获得所需贷款资金。

  “经过银行与担保公司后,我实际拿到手的贷款资金只有162万元。剩下的贷款资金一部分流向了担保公司进行高息放贷,另一部分还替担保公司给银行上缴了 15%-20%左右的保证金。但贷款合同上,我的贷款金额是400万元,所有的利息都由我自己来承担。”郑先生无奈地表示。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类似郑先生这样的小微企业客户去年有很多,银行为了能够顺利“截留”客户的资金,银行会与担保公司合作,“一般情况下担保公司都会有自己的壳公司,成为企业的交易对象。这样,在银行看来,壳公司就是借款企业的交易对象,根据受托支付原则,银行将贷款打入企业后就直接转到这个壳公司的账户上,担保公司就顺利完成了资金的‘截留’。”该业内人士指出,与此同时,借款企业还要被迫和壳公司私下签订一份“借款协议”。

  此外,还有一些担保公司会口头直接告诉企业,必须支付一笔资金成为理财资金,并签订一份私下的“借款协议”,否则企业就无法获得贷款资金。这样担保公司就将贷款资金进行“截留”并分流,一部分资金给贷款人做正常的用途,另一部分以高利贷的形式向其他用款个人和企业投放,产生的巨额利息自然落入担保公司的腰包。同时,担保公司还要收取贷款总额3%以上的担保服务费。

  “类似这样的操作,实际上银行、企业的风险都被放大了数倍,一笔信贷资金被拆成几份,虽然担保公司对于挪用的资金会与贷款户签订私下借款协议,但是一旦出事或贷出资金无法按时收回,那贷款企业将无法偿还银行信贷资金。”昆明市某商业银行分管信贷的副行长表示。使用份额50%的信贷资金,却承担着100%份额的利息,企业的还款压力不言而喻,在这一个过程中,无论是担保公司“贷款”出事,还是银行的贷款企业还款出现问题,最终风险都是银行的。

    为防风险银行或“关大门”

  民营担保公司的不规范,实际去年就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银监会早在去年7月份就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对银担合作风险进行排查。

  在银监会向各银行下发了通知之后,一些银行业采取了防范措施。据了解,在去年10月工行总行已向各二级分行发布了《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2011年版)》。这份文件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准入除了包括“获得监管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证及营业执照”、“实收资本不得低于1”、“三年无不良履约记录,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和高管无不良信用记录”、“上年度代偿率不高于2%,代偿回收率不低于40%”等一贯的高标准硬要求,更为严厉的一条是要求“由中央部委、省(市)、地市级政府全资或控股成立”。

分享: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