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钟志敏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6日
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刚刚运行两个月,深圳版OTC(场外交易市场)也开始酝酿。12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关于加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深圳今年将推进前海股权交易所建设,规范企业股权流动和股权融资,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由于证监会对国内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思路发生变化,由原来“新三板”的扩容方案(即在中关村(000931)科技园区股份代办转让的基础上扩容,发展全国统一场外市场的方案)转为建立以柜台交易为基础的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业内人士表示,新方案可能将以地方性场外市场建设为基础,待时机成熟后再扩建至全国性统一监管的场外市场,这对地方性场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他建议,应该明确区域性场外市场的法律地位,把区域性场外市场的建设纳入全国场外市场体系的总体框架进行设计。
改变交易不活跃格局
目前国内场外交易市场,无论是新三板还是地方交易平台,都面临交易十分不活跃的现状。据证监会提供的数据,由于场外市场挂牌公司没有经过公开发行,股本集中度较高,交易涉及的资金量非常有限。从中关村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情况看,2011年1月1日至今年4月5日,成交金额只有7.32亿元,平均换手率3.4%,而同时期场内市场换手率超过230%。
导致交易低迷的原因在于,中关村公司股份转让试点的交易制度规定公司股东人数不能超过200人、交易起点高达3万股,且每手1万股,不向个人开放,且柜台交易而非竞价,导致低迷,融资功能差。
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倪正东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E/VC很少会在场外交易市场寻找投资项目: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已经很成熟了,不适合做,地方股权交易机构挂牌的企业又太差,投资价值不大。此外,由于股权转让流动性差,投进去想高回报退出太难。
此次证监会设计的场外市场建设将从市场需求出发,不以融资为主要目的。而且,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公司的股东可以突破200人,将纳入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范围,允许做市商。此外,未来将研究场外市场到场内市场的转板机制。
证监会负责人称,在现有资本市场框架下,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暂不具备公开发行上市条件,以私募方式引入直接融资又因为缺乏相应的市场平台而效率很低,资本市场服务能力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建立和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直接金融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尽管目前透露的信息显示,国内建设场外交易市场,不能直接解决中小企融资问题,但这在事实上还是促进了中小企的融资问题。因为向中小企融资风险比较大,银行一般不愿放贷,主要通过PE/VC来解决。但由于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公司良莠不齐,交易又不活跃,此次证监会搭建的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将解决这个问题,打消他们的投资顾虑。
而从记者的采访中了解到,进入场外市场交易的中小企业,只要企业资质好,完全不必担心“有价无市”。PE和VC的大佬们早就为这场资本盛宴“摩拳擦掌”。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表示,“新三板门槛低、容量大,也会进一步地刺激VC、PE的发展,而VC、PE也会进一步向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这样整个市场可能就会搞活,就会在更大层面上支持中小企业。”
股交所争取纳入统一监管
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存在较大差别。证监会负责人表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中关村试点扩大到全国的高新园区企业,第二步是进一步扩大到全国所有股份公司。同时该负责人表示,我国场外市场建设将从市场需求出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分层构建。
业内人士表示,新方案可能将以地方性场外市场建设为基础,待时机成熟后再扩建至全国性统一监管的场外市场。这对地方性场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近几年,我国区域OTC市场发展迅速,已经颇具规模。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上海、山东、天津、重庆、武汉等多个省市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另外,江苏、浙江等经济实力雄厚的省市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建设场外交易平台的机会。
2011年,重庆OTC挂牌企业总数达50家,同比增长400%。天津股权交易所和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数量同期分别增长67%和31%。
在众人期盼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成之时,让人不得不担忧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何去何从”。
“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武汉光谷联交所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证监会提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就是对场外交易的认可;其次,如果缺少地方市场,那么场外交易的体系就不健全。
有消息称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将围绕监管层提出的“顶层设计”概念,形成以新三板市场为主、券商自建柜台交易市场(OTC)并行、各地股权交易所为辅的多层次交易市场。而新三板市场重点培育园区高科技创新企业,未来将主要对接创业板市场;OTC市场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未来将对接中小板市场,而各地股权交易所将形成“粉单”市场。
“目前证监会设计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中,没有明确要把产权交易所市场纳入统一监管,那么股东人数可突破200人和做市商政策他们是享受不到。因此在具体细则没有明确之前,地方产权交易所市场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鼓励更多企业到本地的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解决更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争取纳入证监会统一监管。”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由于规则不一样,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参与者相对地方性要多,因此,流动性肯定要比地区性好。这可能对已经目前交易本身就不活跃的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又是新的挑战。即使是可能纳入证监会统一监管,也要等到各地场外交易市场按照相关规定整顿规范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所以地方场外交易并不完善,之间的规则设计、门槛要求、交易方式也各不相同,要想进一步整合,并与全国市场挂钩,恐怕需要较长的调整时间。”
诸多规则尚待探讨
此次场外市场建设思路的调整,摒弃了原有三板市场成为场外市场发展核心的思路,充分发挥地方股权托管登记中心的作用。
区域性场外市场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初创期及成长过程中的资金筹措、资产定价、股份转让等问题。但由于当前地方场外市场面临着市场地位不明确、交易不活跃、制度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市场建设缓慢,不利于市场功能的发挥。
专家建议,应该明确区域性场外市场的法律地位,把区域性场外市场的建设纳入全国场外市场体系的总体框架进行设计。尽快制定场外交易市场相关政策,允许引入做市商等多种交易方式。尽快制定统一的监管指引和办法,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
申银万国分析师桂浩明指出,目前全国性场外市场仍面临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制定合理的方案。比如全国性市场与地方产权交易所的关系、场外市场与主板之间的“降板”或退市问题、场外市场转主板的问题等。
此外,由于柜台市场的建设思路是从地方做起,以券商为主导,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因此,地方柜台市场到底是由地方政府主导,还是由证监体系内的“一竿子到底”的监管模式,如何协调证监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监管关系,这些问题需要明确。
“柜台交易市场还在初始建设阶段,很多规则和制度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因此不好妄下结论。”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建立统一监管的全国市场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可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