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1日
央行宣布推进人民币汇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后,央行新闻发言人昨日肯定了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改成功,与金融危机期间汇率政策的正确得当。同时表示,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
央行新闻发言人称,此次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当前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他称,当前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有利时机。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趋于平稳,这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二是我国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得这一任务更加重要和紧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实现双向浮动,也是提高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的需要,可应对不同情景下的外部冲击。 新华社电
四项措施防止超调可能性
进一步推进汇改,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一是要确保汇率波动幅度可控,防止市场力量引起人民币汇率超调的可能性。二是要坚持以我为主,使人民币汇率的有序浮动符合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人民币汇率浮动有助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但不是针对与特定国家的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三是在人民币汇率管理和调节中要注意采取渐进方式,为企业结构调整留出相应的时间,使企业逐步消化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影响,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升级,保持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引导就业更多向服务业转移。四是要加强对短期投机资本的监测和管理,防范热钱大规模流动给国内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冲击。 新华社电
国际反应
欧盟:此举不仅有益于中国经济,而且有益于全球经济,相关决定的实行将帮助全球经济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有助于消除外部失衡,促进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欢迎中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此举符合中国自身利益。
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决定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是“建设性步骤”,将有助于确保经济复苏,并为全球经济更加均衡作出贡献。
加拿大总理哈珀:这是重要的一步,其全面实施将对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全球增长作出贡献。
新华社电
央行解读
不宜用美元衡量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如果盯住单一货币变化,不适应贸易投资货币多元化的需要,也不能反映汇率的实际水平。多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及其变化更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汇率水平。对企业和居民来说应从双边汇率转向多边汇率,以人民币相对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来看待人民币汇率水平。
对出口和就业利大于弊
汇率浮动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动力和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就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汇率浮动促使出口从简单加工转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拉长了生产链条,细化了分工,增加了就业岗位。
不会增加外汇兑换成本
推进汇改不会增加银行办理外汇兑换业务的成本。按现行规定,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日浮动幅度为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五,银行对客户挂牌的美元对人民币现汇买卖价差不得超过美元交易中间价的百分之一,现钞买卖价差不得超过美元交易中间价的百分之四,将继续执行这一规定。
应与其他政策相互配合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等问题不可能单靠汇率解决,需要与其他政策相互配合来实现结构调整和优化。要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消费内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和领域,继续加大进口力度等等。 新华社电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三问
是否意味人民币升值?
东亚银行资金中心负责人余屹表示,央行表态意味着因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汇率政策的结束。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一定会升值,与2005年启动汇改后几乎是单边升值不同,未来人民币对美元阶段性的贬值也可能经常会出现。
重提汇改意在何为?
“此时重提汇改,是中国管理层传递经济结构调整的信号。”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说,汇改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央行表态表明,中国政府愿意付出时间和一定的代价,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
业内专家认为,管理层意识到,出口增长拉动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多转向内需拉动而非过度依赖出口,因此,汇率竞争力不再是汇率制度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汇改时机如何把握?
“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复苏的趋势已经确立加上贸易顺差大幅下降、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当前退出紧盯美元应该是比较好的机会。”赵庆明说,中国将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态势,采取自主性的汇率制度。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通常在升值预期弱的环境下调整汇率更容易操作,在目前市场对人民币重新估值预期较低的情况下,央行这一表态颇合时机。” 新华社电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