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2日
今年2月初,广东华鼎创富担保和北京中担担保违规操作非担保业务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消息不胫而走。至今,事件持续发酵,整个担保行业风声鹤唳。
同样,2011年9月发生的温州中小企业遭遇信用危机,从而引发浙江融资性担保行业饱受社会争议。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信贷市场环境下的浙江融资性担保行业,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合作的力量,既要坚持创新,又要苦练内功。目前,融资性担保行业亟需加强自律、注重自我规范,以引领全行业可持续发展。
担保涉法问题渐增,防范法律风险成要务
近年来,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随着银行利率高、资金缺等因素的影响,浙江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中遇到的涉法问题渐渐增多,担保纠纷不断出现,担保贷款的风险逐渐暴露。为进一步提高担保机构的法律意识,促进担保机构依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从法律角度加强风险防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近日,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在杭州举办了“当前形势下融资担保纠纷新情况新问题分析与风险防范法律培训精英班”,为协会常务理事、发布和正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担保机构、省优秀担保机构的董事长、总经理及各市地、县(区)的担保协会会长、秘书长,进行当前形势下融资担保纠纷新情况新问题分析与风险防范法律培训。
省信用与担保协会特意聘请了浙江知名实战型担保专家律师、浙江西湖律师事务所主任、杭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裘红伟律师作主讲老师。当天,裘红伟律师面对台下70多名浙江担保行业的精英,汇集梳理了常见的担保涉法问题,重点结合当前形势下融资担保如何防范与融资相关的犯罪,如何处理民间借贷纠纷与刑事犯罪交叉案件,当前民间借贷纠纷审理有哪些新情况,融资担保和私募股权投资、融资担保机构与律师之间的合作等新情况新问题,生动地讲解多个案例,学员们听后都觉得受益匪浅。
裘红伟律师告诉记者,这两年,浙江担保机构(主要是民营担保机构)基本从事与银行合作的过桥担保借款,有些担保机构甚至直接向企业短期高利借款(期限大都为1个月到3个月或是半年)等业务,从中谋取高收益。但是,期间由于一些商业性银行的抽贷、压贷,导致这种业务自2008年下半年来各种法律纠纷开始集中爆发。去年9月初温州事件出来后局面堪忧,一些担保机构疲于代偿乃至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所以当前担保机构亟需提高担保法律意识,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省信用与担保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卢绍基表示,为持续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法律意识,协会将在今后不定期地举办以融资担保的法律纠纷和对策为内容的培训班,以促进担保机构审慎经营、规避风险、规范发展。
尽管担保风险大,但担保机构作用不可小觑
“现在担保公司压力真的很大。”杭城一从业多年的担保公司老总说,需要担保的企业,大多是达不到银行要求被“淘汰”的,每做一笔业务,担保公司都提心吊胆。
“如做一笔1000万元的担保贷款业务,我的利润大概20万元至30万元。但是,一旦出现坏账,我要第一时间代偿,而抵冲一笔1000万元的坏账,我至少要做50笔同等金额的业务。”面对业内的这一现状,这位老总显得很无奈。
不仅如此,前些年,中小企业以制造业为主,但近两年,很多都是科技型企业。而这些企业虽然有比较先进的技术,但缺乏管理经验,且没什么固定资产作抵押,担保风险非常大。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