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1日
这里曾经历战火的洗礼,用热血挣开重重枷锁,让共和国踏上征程;这里曾无私无畏,俯下身低下头,将资源输送到大江南北;这里曾红旗插遍,涌现出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
赣南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这里的山川在革命时期孕育了无数火种。
在新的历史时期,赣南苏区将锐意进取、进位赶超,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实现崛起和振兴。
赣南人民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永不改变,赣南苏区的绿色情怀永不放弃。为了保护好江西的母亲河赣江和香港饮用水源东江的重要源头,赣南人民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宁愿放弃许多发展机遇和经济利益,也要保护好一江清水。
绿水青山,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标志。
用绿水青山向赣州崛起献礼
近日,护林员在安远县三百山自然保护区巡山。据了解,当地护林员每月巡山25天以上,有效防范了森林火灾、病虫害、盗伐林木等灾害和案件发生。多年来,该县举全县之力做好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赖世春 黄崇发 记者郭芷汇 摄
风景秀丽的赣江源令游客流连忘返。(资料图片)
寻乌:“退”“种”“治”“建”,守护一江清水
投入1800万元实施“退果还林”工程;投入6200万元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连续10年实施全县封山和取消外销商品材采伐指标政策;生产关闭和拒绝了一大批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企业……多年来,为确保下游和香港同胞饮水安全,作为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寻乌,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以确保东江水质为己任,“退”“种”“治”“建”四项措施并举,坚持不懈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每年减收数亿元的代价,换来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45%提高到目前的79.5%,东江源头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标准,可直接饮用。
“退”字先行、“种”紧跟其后,不断提高水源区森林覆盖率,是寻乌县保护东江源的一贯思路。为此,该县投入1800万元资金,对位于东江源头的三标乡河流两岸果树实施“退果还林”工程。这里的果农们含着泪,忍痛砍掉了已进入丰产期的果树,以牺牲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来控制农业污染。
同时,该县大力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和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工程,仅在去年就投入资金6200万元,完成造林整地1.76万亩,完成造林面积1.1万亩。如今,该县已种植国家、地方公益林106.5万亩、经济林180万亩。
寻乌县还从提高饮用水质量入手,坚持一手抓“治”一手抓“建”,保护东江源水质。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小流域治理,根治水土流失面积10.5万亩;完善农田水利和果业人工湿地立体生态系统建设工程,建设水库200多座,大小水塘、拦沙坝1万多座,每年可减少160.5万吨的泥沙流入寻乌河。为了进一步改善水质,该县投资36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投入2500多万元,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鼓励农民建沼气池8000多个,在源头三标乡投入260多万元,建垃圾中转站和垃圾焚烧炉。
在守护东江源头的问题上,寻乌县拿出的是“壮士断腕”的气魄:连续封山10年,关闭了80多家不利环保和消耗木材的企业,拒绝了一大批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产业投资项目……力保一江清水向南流,是寻乌县不变的坚持。
安远:靠山不吃山,靠水要护水
在安远,生态立县是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的一挺标杆。东江源流域在该县涉及三百山镇、凤山乡、镇岗乡等八个乡镇,流域内有三个国有林场,流域区面积1155.9平方公里。不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工业化,不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安远县为了保护东江源区环境,作出了巨大的经济让步和牺牲。
一方面,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安远县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坚决拒绝污染企业进入源区,每年因此减少财政收入900万元。在工业布局中,源区内主要规划安排果品加工、生物制药、旅游开发、生态农业开发等生态型、低污染产业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东江源水质。
另一方面,对源区内原有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整顿、停产、关闭和转移,以保护源区的各种资源和生态环境。安远县历年来开采的矿山已有80%为让步环境保护而关闭,东江源区内的矿山几乎全部关闭,仅因关停矿山一项,该县每年减少的财政收入就达7240万元。还累计关闭消耗木材为主的加工企业40家,石板厂2家,每年减少财政收入1300万元。目前,该县东江源区内没有一家污染环境的企业。
另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安远县就对源区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措施,每年林木采伐量从7万多立方米下降到不足3万立方米,大批林业职工下岗。因限制林木采伐,该县每年减少财政收入800万元。三百山森林保护区内价值数亿元的森林被全面禁伐,仅此一项,每年减少税费1000多万元。
“靠山不吃山,靠水要护水”。安远县对东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源区内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生物种类日趋多样化,在保障了香港居民饮用水健康安全的同时,该县也渐渐闯出了一条无公害脐橙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了东江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东江源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崇义:转变发展思路,为环境“减负”
地处章江源区的崇义县是著名的“中国氧吧”,平均每立方厘米9.2万国际单位的空气负离子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里被誉为“绿谷”,88.3%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县级第一。
近年来,为了保证章江下游水生态稳定和南康、章贡区等地饮用水安全,崇义县做了许多“傻事”。
以章江源头重镇之一的铅厂镇为例,斥巨资修建污水处理厂、花费上百万元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取缔一批年纳税上百万元但污染超标企业、对招商引资的项目实行异地建厂、对境内的竹木资源严格控制采伐量……种种“傻事”,都是因为情牵一江碧水。
以“生态扬县”为发展宗旨的崇义,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思路,将追求绿色GDP的增长摆在首位。
近两年,崇义县关停了69家无证照且污染严重的采矿、矿产品加工企业,取缔了30家破坏环境资源、污染严重的小松焦油生产加工企业,对36家(次)污染严重企业下达了停产整顿通知,对16家环保设施不完善的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80家(次)部分污染物超标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查处环境违法排污企业25家(次)。
有舍才有得,在为生态倾情付出的同时,崇义也收获了绿色财富。现如今,新兴的生态经济项目在崇义焕发出了别样的生命力。2011年,该县生态及其相关产业税性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80%以上,增幅列全省前列。在这里,生态资源优势已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核心竞争力优势。
石城:绿水青山才是“金字招牌”
如何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在石城,这个问题的答案坚定而铿锵:生态立县、生态强县,守护江西人民的母亲河——赣江的源头活水。
在石城人心中,“赣江源”这三个字,就是磨炼意志、催人奋进的“紧箍咒”。为了保护赣江源的生态环境,石城县财政收入列全省后几名,却守着源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过穷日子。
不久前,一家上市公司想投资1亿元在赣江源搞综合性矿产开发,客商到相关部门数次交涉,都被婉言拒绝。近两年来,像这样看中赣江源保护区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向该县抛出“绣球”的客商有20余名,都被拒绝。
据估算,如果赣江源放开开采,每年至少可创利税1亿元以上,县财政收入可因此翻一番。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石城县还主动扩大赣江源禁采区范围,把面积扩大到15826公顷,而且对于保护区外以前取得合法的探矿权的企业,设置了非常高的企业门槛,没有达标绝不允许生产。县里因此每年减少税收700万元以上。
石城县不但严把企业入驻关,而且严把执法关,做到每个月进行一次执法巡查,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叫停污染企业,去年来,先后关闭条钢、炼油厂8家。
绿水青山才是石城的“金字招牌”,必须不遗余力地保护赣江源这片“江西水塔”,这是石城人民的共识。2012年,石城县组织开展了“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志愿活动,1万多名干部、群众、学生在条幅上庄严写上自己的名字,3000多人报名参加生态环保志愿者实践活动,使赣江源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记者王怡岚)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