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中国银行业改革趋势展望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刘元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9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银行业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到二元银行体系,再到商业化转型和股份制改造,目前已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之势。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阐释了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方向,今后十年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期,银行业能否跟上时代步伐,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未雨绸缪应对挑战,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深入理解金融改革形势

  今后十年,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将步入深水区,存款保险、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都将有序推进,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届时,由大一统的运行机制向成熟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的过渡基本实现,金融体系中各种“软约束”大幅弱化,金融市场中各种扭曲因素逐渐减少。在这样一个金融深化阶段,银行业应从自身现状出发,认真思考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深入研究未来改革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预见的是,在这一期间,必将有银行借势成为行业翘楚,也将有银行因此而弱化,甚至退出市场。

  (一)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将转变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转变为显性存款保险有以下四层含义。

  1、以银行的实力和质量确定保险费率,可以刺激有效竞争。从根本上讲,存款保险费率的确定原则是以银行的实力和质量为基础的,实力强、质量好的银行自然要享受和缴纳较低的存保费率,否则反之。因此,以实力和质量确定存保费率的原则相当于为银行业注入了一个外生性变量,该变量可以有效刺激银行业竞争,并且这种竞争与过去的低效重复竞争截然不同,是一种高质高效竞争和良性有序竞争。

  2、以保险费率差部分反映风险源,刺激存款者合理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存保费率之差能够反映银行的风险源,是对银行风险水平的量化,这种量化可有效解决银行和存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刺激存款者做出合理的选择。

  3、差别存保费率及存款者偏好,导致劣势银行成本增加。差别存保费率使劣势银行承担了较高的保费,这笔保费类似于存款准备金,对主要依靠资产负债业务盈利的银行业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成本的增加。同时,差别存保费率的风险度量效应能够引导存款流向,使存款者根据各个银行的风险水平以及自身的风险偏好做出理性的存款选择,劣势银行的存款来源会因此受到影响。双重因素的叠加会导致劣势银行的成本大为增加。

  4、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意味着银行破产成为可能。存款保险的设立是国家对银行体系信用制度安排的重大调整,以此为标志,国家对银行业的隐性担保变为显性,这也意味着银行破产成为可能。这种机制的设立可有效刺激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经营管理的稳健性,降低道德风险。作为金融体系运行的微观主体,银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会显著增强,因为一旦经营不善或风险集中爆发,就会面临着退出市场的可能。

  (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步骤,意味着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形成机制由官定向市场的转化,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将产生深远影响,银行业持续多年的经营方式将因此而发生变化。

  1、利率形成机制由官定转为市场意味着充分竞争。对银行而言,利率的市场化意味着充分竞争时代的来临。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后,利率将由外生变为内生,各个银行可将利率本身作为扩大存款来源的有效工具。各种金融产品的设计,各项金融服务的提供都可以通过利率有所反映,竞争更加充分,并且这种竞争是真正的金融产品、服务价值的竞争,与先前的竞争有本质的不同。

  2、银行由利率的主导者变为遵从者,利差设计的主动权丧失。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由市场机制形成,参与利差设计的主体增多,不再由银行一方掌控,利差空间会因竞争而收窄并形成市场机制下的均衡,银行单方面主导利差设计的主动权将难以维系。

  3、利率的议价由银行单方议价变为多方议价,议价垄断权丧失。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后,利率的议价机制将由银行单方变为多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货币需求主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根据自身资金的松紧程度、金融产品的功能、银行的服务水平等寻求合意的货币供给方,市场议价主体增多,竞争更加充分,可实现价格均衡,达到帕累托最优,但银行的议价垄断权也会在这种竞争机制中不断弱化,逐渐丧失。

  (三)资本项目开放

  通过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来看,资本项目开放通常对银行业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资本项目开放初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会使银行在获得资金的来源上更为广泛,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国外资金并用于本国放贷,但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两种效应。在货币错配问题上,本国银行获得大量的美元贷款,形成负债美元化,而在国内的收入却是以人民币计价,造成资产本币化,银行业因此面临着汇率波动的风险。当受到国际流动性冲击时,本币贬值,外币升值,银行业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诱发危机。在期限错配问题上,银行通过国外渠道负债取得的资金往往是短期借贷,而在国内往往是长期放贷,形成时间上的错配,当国际资本流动趋紧或受到危机冲击时,银行业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用于还贷而形成技术上的破产。资本项目开放对银行业的第二个影响是国内银行业要与国际银行业进行更为充分的竞争,国内银行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还有待考察。当然,资本项目开放也会给银行业带来多重好处,如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获得更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充分吸收国外银行的技术外溢效应等。因此,我国银行业应对资本项目开放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趋利避害,化危为机,力争主动,迎接挑战,把握好各种机遇。

  准确把握监管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重要趋势。宏观审慎监管重点强调的逆周期监管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成为各国监管部门着力改革的重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也在着力探索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协调的机制,在未来银行业的监管改革中,将呈现以下三种趋势。一是监管趋严,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强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主要监管标准将有所提高,其中资本充足率将是改革重点。2011年中国银监会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已充分体现了资本监管从严的趋势。二是在监管中将引入更多的逆周期监管标准,如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机制、逆周期的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等。三是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标准。上述监管趋势要求银行业必须在新的监管规则下进行审慎经营,适应资本充足率从严的要求,充分运用逆周期监管工具,化解系统性风险冲击。此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还要在附加资本要求等方面适应新的系统重要性监管规则,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保持稳健运行。

  加速战略模式转型

  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和金融脱媒的加速,银行业靠“拉存款吃息差”和“向规模要效益”的经营模式将难以在市场中立足,相关政策的实施将倒逼银行业在战略模式上进行转型。纵观成熟市场经济体银行业发展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可以预判我国银行业战略模式的转型将呈现三种特征。一是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随着金融体系关键环节的调整和梳理,粗放型经营模式难以支撑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向集约型转变将成为必然,资产负债业务的收入占比将不断降低,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将不断增加,批发业务占比将不断降低,零售业务占比将不断增加。二是从全能型转向专业型。未来银行业将向专业型方向发展,在不擅长的领域进行战略性收缩,做深做细做实主业,充分发挥出主业领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从“无限区域型”转向“有限区域型”。在我国,各种类型的银行从成立开始就有向全国主要城市无限扩张的冲动,跨区域经营成为常态,同质化竞争严重,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初始定位、银行类别、服务属性和社会价值,致使多层次、多功能的银行体系有名无实,诱发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弱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边缘化的不和谐因素。在未来的转型中,小型银行(主要是城商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要在战略上采取“求异型战略”,向初始定位回归,在主要业务区域的确定、客户群体的选择和金融产品的研发上与大银行形成错位发展与互补之势,在银行自律性不强的情况下,可考虑通过金融制度的安排对其进行引导。

  深化创新内涵和外延

  创新是优化银行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银行永续发展的动力。在未来的银行业改革中,创新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对此,我国银行业应在创新上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深入理解创新本质,认真思考创新的目的、领域、形式和手段。在创新的目的上,应从赚取利润的单一经济效益为目标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并重,真正体现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在创新领域上,改变以“拉存款,赚息差”为核心的思路,深入挖掘银行的内涵和外延,从金融创新的本质出发,研发贴近市场需求,服务百姓民生,根植实体经济,分散化解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创新形式上,强调软件创新和硬件创新齐头并进,从服务、管理等角度提升软件创新,从产品、渠道和市场等角度强化硬件创新。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对银行而言,其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留下的深刻教训足以佐证上述论断。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种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幅度的增加和波动频率的加大,银行业的风险来源更为广泛,隐蔽性不断增强,关联性不断加大。因此,银行业一定要有居安思危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对此,商业银行应从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两个方面强化风险管理水平。在治理机制上,加强董事会建设,确保董事会在银行治理上的科学性、有效性、客观性和独立性,减少增量风险,化解存量风险,使银行的业务增长与风险管理建设相匹配。在内控机制上,真正将规章、制度落在实处,确保其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可监督性,真正将风险管理落在实处,为银行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重塑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润滑剂,能够帮助银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增强干劲。因此,银行业应针对企业文化无法满足发展需要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从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和法制观念三个角度实施企业文化再造、重塑策略。在激励机制上,注重业务、质量和效率的并重,注重员工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有效搭配,减少激励扭曲因素,避免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弱化道德风险,用多元化考核替代线性考核,改变现行激励模式。在用人机制上,将纯粹的“用人观”改为“育人观”,用培养代替培训,以教育代替教训,深入挖掘员工的内在潜能,注重员工长期价值的开发,将员工培养成具有进取心、责任感和忠诚感的合格型人才。在法制观念上,增强员工的守法意识、职业操守和合规意识,改变法制淡漠或知法犯法的状况,改变经营视若无物,管理熟视无睹的情况,全面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减少银行案件发生的概率,确保银行稳健运行。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