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蓝姝 肖君秀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9日
在担保业摸爬滚打了6年的陈生又回到他多年前的老本行,他的新身份是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法律部门负责人。陈是去年底转行的,“在目前的气候与环境下,这个行业的很多人不得不另外找饭吃了。”
华鼎、创富昔日的广州总部办公场所已经人去楼空,其背后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了让银行、地方政府纠结的难题。
广东掀起了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全面风险排查。信用担保业,在演绎了短暂的中国式快速野蛮生长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深寒季节:银行在全面压缩与清理银担业务的同时,对其存在的必要性提出全面质疑。这样的质疑甚至扩展到政府与学界层面。
另一方面,中国担保业发展10年来风险与收益不对等、正规业务利润空间狭小等盈利与发展模式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过于依赖银行信贷与资源的生存模式下,不得不剑走偏锋。
银行全面断粮
协助稽核、风控部门排查所有的通过银担合作方式发放的贷款,这成为陈生“改行”银行以来的一项主要工作,“我是干担保出身的,基本上一看就能知道有没有问题。”陈透露,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对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基本上处于只收不贷状态。而今年以来华鼎事件使得银行们更加紧张,一些银行更是暂停了与担保公司的全面业务合作。
华鼎系所涉及的华鼎、创富、中担三家担保公司高达85亿的在保余额几乎席卷了绝大部分商业银行。按照行业人士的分析,华鼎系通过增资扩股、截留贷款等资金腾挪方式而引发的危机,暴露了当前融资担保行业和相关从业机构的担保功能出现“异化”,沦为多渠道和路径套取银行资金工具。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银行对于担保公司的态度已发生了大改变,某上市银行负责中小企业融资人士直言“担保公司有存在的必要吗”,而另一家同样负责中小企业融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则称,担保公司的角色本质是资金中介增加企业成本,在银行响应号召支持中小企业资金政策时,银行的普遍做法是采用自己摸索的风控模式直接对客户,如“供应链金融”、“商贷通”等模式。
反思也扩展到一些学者层面。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认为在企业信用不足的情况下引入担保公司是转移了矛盾,而不是解决了矛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实际上是把银行看不清的贷款转给了担保公司,“这不是一个办法,是一个死循环。”
“银行不跟担保公司合作了,就意味着这个行业断了基本口粮。”王民强(化名)是国内最早的担保从业者,从国内最早的首家民营担保公司深圳中科智担保算起,王民强的从业历程超过10年。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