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曾荣锦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6日
冬日的上午,空气中透着些许寒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柔和地扑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有种说不出的惬意。踩着脚踏车,我悠闲地骑行在章江新区的马路上。
街道两旁,一排排崭新亮丽的房子错落有致。修剪齐整的树木在微微冷风中抖擞着精神,轻缓地舒展着蜷缩了一夜的枝条,向着阳光努力地绽放着簇簇绿意。
或许,忙碌了一个星期的上班族们都还沉醉在梦乡里,享受着渴望已久的难得清闲。九点钟的街头,行人寥寥,车辆稀疏,显得有些空荡冷清。
街道的拐角处,一阵阵洪亮而略显混杂的声响打破了周遭的寂静。往返穿梭的身影,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轰隆隆的机器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偶然经过的路人,大概会以为这里正在上演一场别具特色的交响乐演奏会。其实这里是一块工地,一座地标性的建筑正在章江新区崛起。这就是赣州银行的金融大厦。
这座二十六层、近百米高的大楼拔地而起,直穿云霄,矗立在这个街头的拐角处。难以计数的玻璃形成一面幕墙,阳光投射过来,每块玻璃都反射着光线,宛如穿在身上的金缕衣,简单却又不失华丽,更使大楼平添了几分神秘。大楼每个立面中央有一条宽大的线条,从大楼顶部笔直垂向地面,犹如挺直的脊梁,撑起大楼挺拔的身姿。独具匠心的设计,与生俱来的气质,正使它成为章江新区别样的景致。
建筑师说,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的性格。
眼前的这栋大楼,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它更像是赣州银行的化身,记载着赣州银行成长的点点滴滴。
不觉间,赣州银行已走过了十一载春秋。十一年很短,因为那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十一年很长,因为十一年的路途坎坷曲折,航道上有无数的激流险滩。
初创时的赣州银行,形如一条由六块小舢板绑成的“大破船”,船底满是窟窿眼,不及时堵上就有沉落水底的危险。彼时,赣州银行不良资产高达11.5亿元,占总资产的69%,累计亏损高达8000多万元。
如果把赣州银行当时面临的恶劣经营环境比作是一片茫茫的沼泽地的话,清收不良资产便是穿越这片沼泽地的关键。在遍地泥淖的沼泽地行走,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艰难而沉重的。历时五年,行程逾百万里,赣州银行一次次艰难地抬起沉重的双腿摸索前行,避开一个又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这片沼泽地,去尽污泥的一双大脚踏在了坚实的地面上。
刚刚走出沼泽地的赣州银行,还只是一只小雏鹰,双翅幼嫩,羽毛未丰。
机构延伸、人才兴行、科技强行战略,便是牵引赣州银行奋力前行的三驾马车,也是赣州银行茁壮成长的养分源泉。有了这些养分,赣州银行这只小雏鹰羽毛渐渐丰满,体格变得健硕,翅膀更加硬实,已然长成一只搏击长空、翱翔蓝天的雄鹰。
短短几年,赣州银行机构网点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业务规模呈几何级倍数增长,科技创新风起云涌,人才“洼地”加速形成,综合实力快速飙升。而今,赣州银行在省内外拥有分支机构56家,资产规模近400亿元,全年利润将达7.5亿元,综合竞争实力在中部地区城商行排名第一,在全国中型城商行排名第六。
十一年的时间,经历过凤凰涅槃的阵痛,经历过百折千回的磨难,经历过筚路褴褛的艰辛。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赣州银行坚毅刚强、从容淡定、大气自信的性格特点。十一年沉淀下来的鲜明性格特点,渗透到这栋大楼“肌体”的每一个细胞,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阳光下,闪动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这栋大楼每一米高度的爬升,都是他们用辛勤的双手,一砖一石砌筑而成。看着他们,我仿佛看到可亲可敬的赣州银行员工,他们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为赣州银行这栋大厦添砖加瓦。
“叭叭叭……”一阵急促刺耳的汽车鸣笛声骤然响起,惊扰了我。这时,我才发现,街上的行人和车辆多了起来。
太阳底下,工人们依然在辛勤地劳作。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