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周小苑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1日
近日,随着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2011年业绩报告的相继出炉,各大银行在去年都赚得盆满钵满,四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达到6301.67亿元,相当于每天赚17.26亿元,继续引领中国上市公司最赚钱的行业。然而,在当前实体经济增速下滑,各行业利润普遍下降的背景下,银行业却保持利润高增长,使近期围绕“银行暴利”的讨论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息差信贷规模致高利润
银行业是否存在暴利争论声未息,四大银行最近公布的业绩数据无疑成为银行业惊人盈利能力的最好证明。作为“全球最赚钱银行”,工商银行去年实现净利润2084亿元,较上年增长25.6%,蝉联冠军;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去年净利润为1694.39亿元,增速达25.48%;中国银行排名第三,实现净利润130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1%;相对利润最少的农业银行,增幅却是四行中最大,同比增长28.5%,并且净利润达1219.56亿元。
银行业的高利润从何而来?仔细分析四大银行的年报不难发现,利息差仍是银行业最大收入,占其总利润比例的七八成,是其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农行对利差业务的依赖程度最高,实现利息净收入3071.99亿元,同比增长26.86%,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1.3%。建行和工行利息收入占比分别达到76.70%和77.08%,即使是利息收入占比最小的中行也达到了69.5%。
“息差和信贷规模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我国银行业的高盈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分析银行业高利润时表示,虽然我国的净息差水平不是世界最高,但是,由于银行信贷在我国的资金配置中占主导地位,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银行的收入是息差乘以信贷投放的规模,因此造成当前银行业高盈利。
辩称并非暴利引发质疑
面对如此巨大的利润,难怪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感叹:“银行业利润太高了,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引发公众对银行存在暴利的普遍质疑自然也不奇怪。然而,在年报业绩发布之后,几大国有银行却异口同声否认银行存在暴利,引发公众质疑。
建行副行长庞秀生表示,银行日赚几个亿,好像就是暴利,其实这反映的是经营规模的大小,与利润薄厚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农行行长张云也认为,应该从银行不同周期的利润变化、获得利润的方式、利润成长因素以及银行利润与同业的利润率等方面来看待,通过数据说话,可得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观点。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暴利这个词在这里更多的带有感情色彩。”郭田勇认为,这是公众对存款负利率、对垄断、对服务的不满,而非一个简单的数量界定。在一个较大的市场经济体内,比较行业的利润高低,不是看资产收益率,也不是看利润增长率,最科学的是比较当期净资产收益率,即资本利得。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2004—2010年,中国银行业资本利得在15%—20%间,远高于老百姓一直诟病的石油、烟草等垄断行业;而2011年资本利得超过20%,只略低于烟草但仍然高于石油。
破除垄断开放市场竞争
事实上,去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调控政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许多企业出现亏损,通胀加剧,居民购买力不断下降。但银行却利用紧缩之机直接提高或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收取各种费用,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受到广泛质疑。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反差巨大,争议自然会出现。”郭田勇表示,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内,行业利润率最终会向社会平均利润率靠拢。而一个行业的利润率较长时间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或是技术壁垒,或是行政壁垒。我国银行业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体现为管理层面的机构审批、准入门槛,由此带来的“暴利”存在明显不公,导致寻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其二,价格管制,且管制定价偏高。目前我国银行还没有获得直接的定价权,但央行管制利率为银行保留了足够的保护利差。
“虽然中国金融业改革成效显著,但仍需深化,要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并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金融领域重点改革。”郭田勇建议,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未来银行业准入门槛有必要进一步降低,包括温州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综合实验区也将在此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在前期试点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未来更大幅度地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中小银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银行业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