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30日
实力铸就“排头兵”
——探寻赣县特色工业之路
阳春三月,一则喜讯从赣县传来:去年全年,该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3亿元,利税总额12.57亿元,增长35.9%和73.7%,分别是5年前的4.32倍和3.52倍。今年前两个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4.98亿元,增长37%。
3月26日,记者走马赣县城乡,访企业、看车间、走农家,探寻赣县的特色工业之路。
在机声隆隆的建设工地上,正在现场办公的赣县县委书记温庆锋说:“谁的项目多、项目好、项目大,谁就赢得了发展的话语权,谁就能构筑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高地。”
记者驱车前往赣县经济开发区,陪同采访的赣县经济开发区干部罗通明告诉记者,去年以来,赣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全面推进了赣州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红金工业小区三期、红金物流中心、鞋业产业基地、建材产业基地、储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承接平台建设,全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7.1亿元,净增2亿元,增长39.2%,新增园区面积1.6平方公里,达到7.6平方公里。
引进项目是首要,早日促进项目开工投产是核心。目前,该县圈定的30个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全部破土动工,去年新增工业企业15家,总数达到176家。
记者来到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采访,董事长谢瑞鸿介绍,该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甜叶菊提取物——甜菊糖甙生产企业之一,是目前国内标准最高、功能最全、设施全优的甜菊糖生产企业。
“是什么秘诀让你们赢得了全国乃至全球甜菊糖甙领域的话语权?”面对记者的疑问,谢瑞鸿说:“人才。”他告诉记者,从企业成立之初起,就把人才视为“掌上明珠”,从待遇、政策、环境等方面出台措施,用“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招揽了一大批高端人才。目前企业已经聘请了3名博士,“牵手”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北京药物研究学院等科研院校,收获了一批“省”字号科技成果,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环境,汇聚了各路的精英,更为赣县的发展带来了累累果实。目前,赣县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市民营科技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个,建立完善了9个企业科技研发平台。与此同时,该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44户。
调结构、促转型,发展循环经济严把环保关卡,以此获得发展的后发力。
在赣州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这家多项技术在世界领先的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公司副总经理黄江涛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循环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
赣州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曾经被污染、噪声多种难题缠身,企业效益更是一跌到底。在逆境中,企业痛定思痛,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部更新和整修,投入300多万元引进了除尘设备。该项目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回收的钨铁粉尘,还给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每年收集的钨铁粉尘价值接近1500万元。
“一头是社会责任,一头是市场压力,我们必须走循环经济这条路。”黄江涛介绍,前不久他们又引进了德国西门子的自动控制程序,换来了产品单耗电量下降8%,单耗用水下降16%的喜人成绩。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陪同采访的赣县政协副主席、赣县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陈火生介绍,在赣县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上游废料成了下游原料,废弃物催生新的产业,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整个过程几乎达到“零”排放。
其实在赣县,纵横交织的循环链比比皆是,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间的“大循环”让赣县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一马当先。截至目前,该县共有循环经济项目16个,项目投资10.87亿元,一举成为赣州市首批3个循环经济试点县之一。(刘世平 孙发明 特约记者邱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