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7日
尽管“中担危机”目前尚未达成最终解决方案,但这场危机已令受牵连的银行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关系,纷纷搭建风险“防护墙”与担保公司撇清界限。
在事件爆发之初,中担公司负责人曾第一时间与中信、光大、农行等合作银行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得到银行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中担度过危机。但银行迫于自身风险的计量对中担并不买账,中担“临时抱佛脚”的策略收效甚微。
“中担事件只是担保行业危机的冰山一角,折射出这一行业长期以来的灰色地带。”一位与中担曾有合作的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行已出台融资性担保公司准入新规,部分违规的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将无法获得准入资格。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合作银行出于对企业还款能力的担忧,对即将到期的和逾期未还的贷款加紧催收,对尚未到期的贷款要求与企业负责人签订无限连带责任合同,以撇清与中担担保的关系。
尽管此前北京金融工作局曾出面协调,但银行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何尽快从企业身上追回贷款本息无疑是其风险控制的本能反应。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在3月1日公布的“中担事件应急工作组”初步解决方案中提出,各银行将依法合规严格履行借款合同,对正常贷款不予催收;各银行结合各企业客户信贷合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置保证金;各银行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经营状况正常的借款人,按照各银行正常流程办理续贷业务。
“当初银行点名让中担提供担保,但出事后银行方面则催促我们提前偿还贷款,这对我们债权企业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北京一家债权企业代表抱怨称。
记者获悉,由中担债权企业自发组织的“北京中担临时债权人委员会”日前已向北京金融局递交了关于妥善处理“中担事件”的方案,方案提出由政府推荐有实力的国企公司全面接盘中担,快速恢复银行对中担的信心,并由政府和中担牵头与银行谈判,做好现有客户正常担保部分的还续贷工作。
据上述委员会披露,与中担担保有业务关系的合作银行为22家,在保余额为30.9亿元,其中以北京银行、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在保余额较大。卷入此次危机的企业数量为294家,这些企业拥有对中担担保的债权总额约为13亿元。
“当前与银行合作虽遇到一些困难,但这是暂时的,民营担保公司与银行金融机构长期合作是必然趋势。”北京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会长李世奇坦言,目前个别担保机构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他呼吁担保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担保机构业务人员要坚持职业操守的底线。
⊙记者 陈俊岭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