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际财务界戏称为“2012末日审判”的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模型最近有了新进展。证券时报记者获悉,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提出的金融企业负债计量新标准,中国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5月初明确表示不赞同新计量标准;针对其中最关键的“贷款预期现金流模型”,央行和银监会在近期内部会议上也表示不支持。
“2012末日审判”
此次金融危机后,IASB调查后发现:现行的贷款减值评估模式以及一些会计处理原则加强了顺周期效应,并因此加剧了全球金融危机。因此,IASB对现行关于金融工具减值准备评估的会计准则提出了一系列修改建议,其中包括从2012-2013年起对贷款减值损失评估模型做出重大修改。由于新模型将给商业银行现行负债计量标准带来重大冲击,因此被财务界戏称为“2012末日审判”。
IASB提出,商业银行应利用预期现金流模型(ECF),通过预计贷款寿命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来评估单一贷款(或同类贷款组合)的预期信用损失,而这些预期信用损失将作为贷款寿命期内净利息收入的抵减项。对此,普华永道金融业合伙人吴卫军告诉记者,这是对现行会计处理的一项重大改变。在贷款寿命期内,任何对现金流估计的改变,将导致信用损失高于或低于预期结果,从而导致损益表的减少或增加净损益。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即使每次都按期收到利息,也会因为整体利率的提升而遭受损失。在经历了2009年信贷“大跃进”之后,中国银行 业面临的挑战尤为艰巨。当年以低息形式放出的巨额贷款,如在贷款利息提升的情况下,将出现减值——利息越低,期限越长,则减值幅度也将越大。同时,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必须计入当期损益,这意味着在当前利息可能攀升的情况下,银行每季度盈利有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中方持否定态度
面对预期现金流模型议案潜在的巨大挑战,国内监管机构和主要银行相关负责人就此问题展开密集讨论。吴卫军表示,今年以来,参与讨论的银行一直在积极地探寻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以解决预期现金流模型面临的挑战。一些银行甚至开始利用自有数据进行模拟,以观察提议的预期现金流模型对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和利润波动性的影响。
不过,央行和银监会在近期内部会议上对此表示否定意见。相对“预期现金流模型”,他们更倾向于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调整已发生损失模型”,该模型允许银行在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时使用较多的判断来减低顺周期效应。
同时,中国财政部也对IASB提出的《IAS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的负债计量(征求意见稿)》出具整体否定意见。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财政部从今年4月下旬起就IASB新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财政部会计司研究起草了正式的反馈意见书,由刘玉廷司长签署后,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义正式提交给IASB。反馈意见书总体上不赞同IASB新方案中关于负债的计量规定,认为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的时机尚不成熟。
对于IASB最为推崇的“预期现金流模型”,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该方案将增加企业的执行成本和操作难度,但其对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作用值得商榷。理由是:该模式下必须取得的计量证据涉及未来资源流出的金额、发生时间(折现率的选择)和概率等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取这些信息需要付出较高成本,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切实可行,其客观性也难以检验。同时,预计负债相关事件发生概率和风险估计会受到评估风险者个人风险偏好的主观影响,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人为操纵,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