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3日
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深山移民喜迁新居,百姓看病药费能报销……年财政收入才2亿多元的石城县,如何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日前,记者深入石城城乡采访发现,该县立足发展实际,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特色之路。
“转”出生机
近日,记者走进石城县通天寨森林公园,只见游客络绎不绝。该县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去年,石城县已接待游客70万人次,同比增长95%,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
石城境内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样。近年来,该县“转”活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全盘科学规划,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基地,修缮古城墙、南庐屋、桂花屋,新建阻击战纪念园等古、红色故居;引进客商投资开发通天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寨温泉度假庄园、赣江源漂流等景区,使旅游业异军突起。
同时,针对丰富的山、林、地、水资源,该县转活土地资源,围绕脐橙、油茶、白莲等特色产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引进和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外向度高、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目前,该县从事特色种养的农户1万余户,仅这一项,户均年收入近万元。
“移”出贫困
在石城县小松镇小松村莲香苑社区,村民陈胜发告诉记者:“政府帮我从胜和村的深山里移居到这里,就医、出行和孩子读书等都方便了。政府还引导加工企业进社区,我把一层楼房租给了工厂,自己又在厂里上班,既得了租金又能拿工资。”这是石城县大力推进移民扶贫工作,使深山农民“移”出贫困,“搬”进富裕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深山农民致富问题,石城县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大力推进深山移民工作。该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移民扶贫政策,整合各项新农村建设资金,对符合移民条件的农户给予补助,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补助。县里还为移民优先提供小额贷款,在土地审批、户口迁移、木材审批、水电网建设等方面全程开“绿灯”,免收除工本费外的各项费用。
为使农民“移得出、稳得住、融得入、能致富”,该县大力培育和壮大安置区的后续产业,为农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使移民的增收渠道由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等多元化转变。目前,该县已经完成59个移民点的建设,使5400多人从深山区移进多功能社区。
“保”出效益
石城县琴江镇古樟村69岁的陈远金,是该县5万多名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之一,他告诉记者说:“前不久我因骨折住院花了1万多元,通过新农合报销了6000多元,这可是我仅仅交了30元就换来的。”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石城县规划先行,着力调优城区医疗网点的布局,投入资金完成乡镇卫生院的规划新建,并对89所卫生室进行了重点帮扶建设。同时,该县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保的参保率,并进一步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使农民参保率达到了95%,城镇居民职工参保率达100%。据统计,去年,该县累计有5.4万名农民享受医疗补偿4104万元。
石城县在完善医疗保障的同时,还建立了“八位一体、同步结算”的大病医疗救助机制。该县将大病救助病种由12种增加到17种,并取消了救助起付线,提高了救助封顶线。县里还将低保户、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特殊困难对象等22类困难群体纳入救助范围,着力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全覆盖。(邱有平 特约记者赖於艳)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