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2日
20年前,他们本是红谷滩新区沙井街办卫东村的一群菜农,在南昌城边侍弄着几亩菜园,过着相对恬静的小日子。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红谷滩新区不断开发,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成为失地农民。
他们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更不守着政府发放的征地补偿款坐享其成,而是勇敢地闯荡海南。从最初零星几名能人到海南种辣椒,到如今500多名好汉在海南承包上万亩土地,种植木瓜、玉米和香蕉,他们闯出一条失地农民与众不同的创业致富路。当年的失地农民,如今变成“地主”,不少人成为千万富翁。
红谷滩新区对失地农民也坚持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的帮扶方式,越来越多农民失去土地后并没有失去方向,失去幸福。
3月中旬,《江报直播室》走进海南,倾听这批闯荡海南的南昌农民高唱的“好汉歌”。
又是一年香蕉大丰收
创业示范点揭牌
嘉宾:
宋铀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管委会主任
徐强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沙井街道党工委书记
雷平国 种植大户、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卫东村党支部书记
胡凤生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卫东村海南种植协会会长
执行策划:本报记者彭京 李晚成
主持人:本报记者刘勇 肖蓓
闯荡:风雨20年,一群农民海南创大业
镜头一:3月9日,海南省东方市,万红兵400余亩木瓜基地郁郁葱葱。每株木瓜树上,都结着累累硕果。30余名工人,川流不息地忙着采摘、打包木瓜,销往全世界。今年木瓜大丰收,品质也格外好,从树上摘个成熟的木瓜,席地而“吃”,味道格外甜。
主持人:今年收获是不是特别喜人啊?
万红兵(木瓜种植大户):今年天气好,没有台风,也没遇到病虫害,木瓜预计亩产近2万公斤,亩纯利润超3万元。我们基地有400多亩,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进货商排队要求进货,销售不错。
主持人:按亩纯利计算,今年仅木瓜一项就获1200多万元。当初你是如何想到来海南创业的?
万红兵:我是卫东村最早来海南从事种植的一批农民。上世纪90年代,我们在卫东村种菜时,听说海南辣椒跑火,看到村里土地越来越少,便陆续有农民到海南来种辣椒。种辣椒没有形成规模,生意也不是特别好做。历经10多年折腾,后来看到台湾人种木瓜赚大钱了,我们最初来海南的一批农民一商量,决定学台湾技术,改种木瓜、香蕉等经济作物。品种一改天地宽。种木瓜需要大本钱,村里人看见种木瓜有赚头,越来越多人投钱入股,加入我们基地。仅我带来海南搞种植业的就达数十人。
主持人:如今从红谷滩新区来海南从事种植业的有多少人?
胡凤生:到2009年,沙井街办大力鼓励引导失地农民到海南从事种植业,来海南的人达到高峰,主要分布在乐东县、东方市等地。通过示范带动引导,现在来海南从事种植业的有500多人,不仅仅包括卫东村的村民,红谷滩周边村庄不少失地农民也加入到海南创业大军中。目前我们在海南承包了1.2万亩土地,别种植大户一人就承包了数千亩土地。还有人闯荡到云南,承包了大约3000亩土地。我们种植的木瓜、香蕉、玉米,品质好,形成了一定规模,经常有海口的大经销商登门抢货,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销往日韩等国家。
艰辛:矢志不渝,千万富翁的执着追求
镜头二:海南省乐东县,雷平国2000多亩的香蕉基地里,搭着一间间简陋茅棚,茅棚远离城镇,远离繁华,门前还堆放着水管、肥料等,这就是海南创业者的家,他们吃住在这里,矢志不渝,坚守一名失地农民的创业梦想。
主持人:你们在海南就住在这么简陋的房子里?
雷平国:在海南创业的人,都住这样的房子,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千万富翁,创业就不怕艰辛。不要看房子破点,这里风景倒不错,你看周边2000多亩香蕉基地,绿意盎然,果香扑鼻。今年收成不错,全海南都难得找到像我地里这样好的香蕉,一株香蕉树,就要结果三四十公斤,这漫山遍野的香蕉,就是最好的风景,住在这里,比住在三亚的宾馆还舒心。我们经常是海南、南昌两地跑,而那些小户就更加艰辛,一年到头就住在这香蕉地里,连过年都没时间回家,难得见一次亲人。
主持人:在海南创业,有何体会?
雷平国:在海南搞种植,有钱赚,也有风险,我们第一批到海南搞种植的人,酸甜苦辣都尝过。最初我们来这里种辣椒,本钱小,靠天吃饭,缺乏技术,年成好时,收入可观,一旦遇到台风或虫害,常常亏得倾家荡产。有的人所有投资被一场台风吹得化为乌有,甚至有人断臂为誓:今生再也不踏进海南半步。
但更多人坚持下来了。我们意识到,要发展,一要懂技术,二要壮大规模,三要紧跟市场。我们虚心学习现代种植技术,紧跟市场不断调整种植品种,经过一年年摸索实践,一次次跌倒后又爬起来,我们几名种植大户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雄厚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如今即便有台风,我们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惊慌,出高价多请人工一夜之间可以全部砍掉数千亩香蕉叶,以防香蕉树被台风全部吹倒,减少损失。
经过不断调整经营方式,矢志不渝,也造就了一批种植大户,产生了一批百万、千万富翁。站稳脚跟后,我们几名党员、种植大户,又带领更多失地农民来海南发展。因这些年来不断带领群众致富,老百姓服我,也就选举我当了卫东村党支部书记。
抱团:组成协会,从单打独斗到分工协作
镜头三:在乐东县万国华的香蕉基地,一间平房上醒目地挂着“卫东村海南种植协会”的招牌,这是500余名在异乡打拼的农民组建的家,他们在这里学习、交流、议事,抱团闯市场,创品牌。
主持人:你们协会发挥什么作用?
胡凤生:2009年,在海南搞种植的卫东农民已有百余人,沙井街道领导调研后发现海南种植模式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但因在海南的农民当时还是单打独斗,难以有更大作为,街道便引导村民在当地建立党小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海南种植协会”。加入协会的种植户抱成团,形成互助组。每隔一段时间,协会都要召开大会,交流今年种植什么品种和种植技术,交流市场信息,谁家资金临时遇到困难,协会也将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对刚到海南搞种植的“新兵”,协会出面帮助寻找土地、教技术、包找销售市场,在资金上也给予一定支持。在政府和协会的努力下,如今在海南搞种植和以往单干有了质的变化,许多人都走上了现代化生产种植、科学管理的道路。在海南搞种植的失地农民,也很快发展到500多人。
主持人:加入协会后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涂继国(种植户):我较早来到海南,当时单打独斗,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难有大发展。在海南搞种植风险大,香蕉价高的时候还好,有赚头;价低的时候,每公斤几毛钱,卖一车香蕉还不够人工费。加入协会后,无论是种植、销售还是抵御风险,我们老乡都协同作战,相互分工,有商有量。如我对市场熟悉,在协会里就主要承担跑市场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几名骨干就坐在一起,开个会,交流交流,许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
万小安(种植户):可以说没有协会的帮助,没有雷书记的引导,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是2009年来海南的,当时在南昌无所事事。看到许多人在海南干得有声有色,自己却苦于没有资金没技术,只能望洋兴叹。种植协会的大户每人都结对帮扶了几名小户,雷平国得知我的想法,便帮我承包了50亩土地,不要我投入一分钱的资金,今年这50亩香蕉大丰收,估计可卖个好价钱。
扶持:政府给力,海南模式帮失地农民致富
镜头四:红谷滩新区沙井街办,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强的电脑里,新设计出数种“卫东村海南种植基地”瓜果包装盒,随着卫东村海南种植基地的瓜果名气越来越多,街道党委开始引导村民创品牌,谋划进军销售领域。
主持人:对进一步壮大海南种植业,你有何设想?
徐强:农民创业群体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矢志不渝的自身努力,离不开他们分工协作抱团作战,更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撑。但农民的眼光毕竟有一定局限性,如果说三年前引导他们创办协会取到一定成效,那么当海南种植业渐成规模后,我们必须引导他们打响卫东村海南种植基地这一品牌,我们已请专业设计公司设计出卫东村瓜果包装盒,由政府出资免费提供给农民,引导他们创立品牌,并计划下月在南昌开张建立一家海南种植基地南昌直销店。我们加强了海南种植产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并和当地政府协调,以便租得更多廉价的土地,同时希望相关部门更加关心这些在外创业的农民,让他们享有与在本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企业家同等待遇,扶持这一品牌不断壮大。
主持人:卫东村失地农民在海南搞种植,有何现实意义?
宋铀:卫东村民勇闯市场,做得非常好。他们失去了土地,但他们能想办法,而且非常灵活,善于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了党员特别是村干部带头致富的作用,在海南得到了大发展。失地农民在海南发展好了以后,我们感觉到给政府的负担减轻了;他们自己的麻烦,也随着致富解决了。卫东村家庭和谐了,社会风气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好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引导、扶持、帮助他们,进一步创大业。
卫东村农民在外创业,有很好的示范意义。红谷滩是一个新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随着生米镇划转以后,目前整个建成区达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近30万。目前,红谷滩新区有两万多农民变成了居民,或者说他们就是失地农民。如何帮助他们就业、创业,能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重新生活是我们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
红谷滩新区一直非常重视对失地农民的帮扶。我们有针对性加大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求职技能,全区现已举办了100多期各类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有上万人次的居民接受了就业培训。我们还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使他们安居乐业。
我们鼓励、支持更多失地农民像卫东村农民一样,敢于走出去创大业。为扶持卫东村种植业发展,下一步,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产销体系。目前,他们产销方面还不是太畅。政府要帮助他们在产销方面做些工作。同时,继续加大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力度,并支持他们走出去,比如到西双版纳甚至国外去发展种植。我们还要帮他们创立品牌,把收入做大,把产业做大。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李晚成 实习生喻妍 摄影:本报记者彭京刘勇 摄像:本报记者李晚成
江报直播室是江西日报与报社所属大江网合作,采取江西日报编辑记者主持访谈类节目、网上实时直播、报纸刊发访谈内容为主要形式,推出的全国首个报网互动栏目。主要内容将在《江西日报》版面图文并茂刊登。视频将在大江网首页呈现。2010年10月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