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2日
我们经历了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果我们希望未来十年能过得更好,就要明白现在能为未来做点什么。
本报与搜狐财经共同推出2012年特别策划“十年十人谈”,对话风云人物,评点十年得失。本期请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评点新医改推进艰辛的背后原因。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
医保机构应成为医疗费用主要支付者
新医改三年期的第一盘棋已经到了小官子的阶段。在很多人看来,政府在过去3年里砸了大钱,但医改进展不尽如人意。
对此,顾昕认为,根源在于行政化思维和习惯的根深蒂固。尽管中国政府高层已经将“建机制”列为新医改的目标之一,而且很多人也在呼吁要在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切实地落实市场机制。但是,何为“市场机制”?在医疗领域,“市场机制”运作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在新医改的进程中,究竟有什么因素阻碍了新机制的建立?弄不清这些问题的原委,新医改将会永远费劲。
“要在医疗领域中建立市场机制,必须完成如下三件大事。”顾昕提出,要推进全民医保,形成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让医保机构集团购买医疗服务;形成多元化办医的格局。“说白了,就是搞定埋单者、搞定埋单的方式、搞定埋单的地方。”
顾昕说,搞定埋单者,即形成全民医疗保险的购买力。全民医保的功能不仅仅是费用的风险分摊,而且在于第三方购买机制的建立。医保机构作为医患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购买者出现在医疗领域,这是医疗体制完善的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充分条件。这恰恰是所谓“新医改市场派”的核心。而第三方购买,就是让医保机构成为医疗费用的主要支付者。
“打包付费”避免过度医疗
顾昕表示,既然确定了医保机构是主要的埋单者,那么新医改的第二件大事,就应该推动医保机构购买医疗服务。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搞定埋单的方式。用学术术语来说,就是推进医保付费改革。
如果没有医保,单个病人与医疗机构打交道,病人们只能“按项目付费”,也就是按照账单明细一项一项付费。这很有可能诱导医疗机构过度医疗。
针对过度医疗,全世界都在推进医保付费改革。要领就是集团购买,简称“团购”。道理很简单,如果医保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就一大群人的某类医疗服务,以“打包付费”的方式向后者支付费用,医疗机构超支自理、结余归己,那么医疗机构绝对不会过度医疗。
国家新医改方案中提及的总额预付制、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无非是“打包”的依据不同而已。
公立医院要摆脱行政化
“这里所说的搞定埋单的地方,即公立医院摆脱行政化。”顾昕说,尽管新医改方案已经明确要大力推动办医多元化,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配套实施文件也已经颁布,但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着阻碍民营医院设立并发展的种种“潜规则”,民营医院大多处境艰难,环绕其四周的道道“玻璃门”使它们举步维艰。
“如果公立医院的改革不顺利,那么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健全也就成了空话。”顾昕表示,当今中国公立医院的组织和制度模式,处于一种“行政型市场化”或“行政性商业化”的状态。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格局的形成,根源就在于行政化的价格管制。
“行政化思维与习惯的根深蒂固,再加上并不明确如何在医疗领域落实市场机制,这就是新医改这盘棋局进展如此费尽的原因。”
文/记者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