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银保业务高增长更应警惕风险隐患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仝春建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0日

  今年以来,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再次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其中,银保业务的拉动因素功不可没。比如,今年一季度,全国银保业务增幅高达50.1%,同比提高了35.3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以来,相关公司的数据也表明,银保业务仍然保持高位增长。

  在经济回升的大背景下,对加息的预期和资本市场收益的不确定、保险机构“开门红”的力推,成为今年以来寿险增长尤其是银保业务增长的主动力。而由于信贷规模收紧,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积极推动银保业务发展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照理说,银保业务和个人代理、团体保险一样,都只是寿险公司拓展业务的渠道。只要是能够盈利的、能够保持业务稳定健康发展的渠道,都是可以依赖的销售渠道。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的银保合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以及银保渠道本身的销售特点,如果在业务拓展上过度依赖银保业务,必然会导致渠道集中度较高、产品同质化严重、销售成本高、业务季节性波动幅度大等问题。

  今年一季度,全国银保业务占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达到了 54.3%,而个人代理业务则下降了4.7个百分点。同时,银保业务仍以趸交为主,趸交业务占银保业务的比重达84%。此外,分红产品增长了53%,其占寿险公司全部业务收入的75.5%,占比上升了6.8个百分点。由于银行代理多为分红险,对不少寿险公司来说,几乎出现了“银保渠道+分红险”一统江湖的局面,给整个行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反弹压力。

  与此同时,由于现阶段银保合作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上其他制约因素,在银保业务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集中性的风险隐患,必须及时控制严加防范。

  近几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虽然银保业务很难创利也很难创费,但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和扩张规模,对不少寿险公司来说,银保合作仍然是首选的销售渠道。今年以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较低,部分寿险公司非理性扩张保费规模的冲动明显增强,而高增长的指标压力可能带来市场秩序和销售误导风险。

  同时,由于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动荡,银保产品的预期收益和利差都很难保证,加之不断攀升的经营成本,银保业务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潜在的经营风险,导致退保风险的增加,甚至会影响到偿付能力能否达标的问题。此外,在客户的后续服务和管理等环节方面,也可能带来其他潜在风险。

  其实,上述风险隐患问题在2008年上半年全国银保业务出现“井喷式”增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应当成为前车之鉴。在当前全球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中国资本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寿险公司更应该理性对待银保业务,并警惕高速增长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

  业内专家指出,要想控制和防范银保业务发展中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对于市场的各个主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强化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共同维护好银保市场的正常秩序,依法合规经营,遏制恶性竞争。同时,必须加大银保产品创新力度,研究开发能满足客户需求又适合银行网络销售的新产品,并通过业务考核标准和费用鼓励政策,努力发展内含价值高的长期储蓄型、风险保障型产品,提高银保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此外,还应逐步实现销售转型,保险期限由短期变长期,交费方式由趸交变期交,提高银保产品的内含价值,增强抗风险能力。而由于银保渠道合作的脆弱性,更要看到个人代理、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等渠道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其实,为了防范银保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早在今年1月,保监会和银监会就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各个保险公司和各个银行要科学处理业务规模和业务质量的关系,并规定,对于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发展过快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将采取包括停止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在内的监管措施。

  今年4月,保监会更是明确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银保业务结构调整,加快建立银保业务独立核算制度和银保业务退出机制,加强监督检查,避免结构调整出现反复。

分享:

来源:中国保险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