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银行业全面开放逾3年 外资首次“认输”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熊 欣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8日

  自2006年12月以来对外资全面开放的中国银行业舞台,上演了多少中外银行巨鳄之间博弈较量的故事?3年来的胜负又如何?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为此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视角:外资银行机构刚刚把中资银行看成“竞争对手”。

  暗生不满

  这份名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调查报告显示,外资银行机构首次明确表现出对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把来自中资银行的贷款业务竞争看作是最大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外资银行“认输”的举动。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今年调查的外资银行多达42家,几乎囊括了所有在京、港、沪、深等中国一线城市有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机构,包括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等无一缺席。

  “认输”的背后,或者更有“不满”。42家外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及高管人员认为,2009年强大的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使中资银行贷款量激增,而以机构贷款为重点的传统外资银行信贷市场并没有“明显得益”。

  他们同时表示,对中资银行贷款量激增可能导致今年和明年的不良贷款增加表示“关注”。在调查中,接近四分之三的调查者认为中资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不是足够安全有效。此外,对于即将在今年底实施新巴塞尔协议,他们也认为,“大型中资银行在紧迫的实施时间要求下不一定可以全面满足监管要求”。

  更为明确的“不满”是,外资银行还表示,他们对中国的监管环境“依然存在担忧”,预计监管将会更加严格。事实上,这并没有任何新意,在前4年的同类报告中,他们都曾如此表示。他们认为,现在外资银行必须要应对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其中包括新账户的开立指引、客户账户余额对账、针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新限制,以及理财产品的推出等。

  此外,他们甚至还提出,中国银监会有关“跟踪资金使用情况、确保客户资金不被挪用进行房地产或股票市场投资的要求”,不应适用于外资银行。他们的理由是,外资银行并没有跟踪和监控资金流动所需的“现成可用的制度和机制”。

  普华永道则对此认为,“来自中资银行激烈的竞争以及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正影响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容显文说,“外资银行现在把中资银行看作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扩张未泯

  面对已经全面开放的中国银行业市场,外资银行表达了他们对2009年庞大信贷蛋糕旁落的失意以及对国内日趋严格规范监管环境的不满。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到他们在中国市场扩张的野心。

  目前,已有30余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法人机构。调查中,有四分之三的外资银行预计,境外银行设立的中国法人机构今年会超过40家,三分之一的外资银行还认为这一数字到明年会超过50家。

  调查显示,很多以前认为设立境内法人机构过于繁琐的外资银行,已经改变了战略。而那些先行一步的外资银行则开始大规模发展网络机构,包括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和荷兰银行等。

  另一条扩张的捷径便是并购。超过四分之三的外资银行在3年内有并购的打算,这个比例远远超过去年调查中的约50%。他们的目标是剩余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以及金融混业经营,后者首推资产管理、证券类资产。

  据了解,目前已有8家外资银行参股国内证券公司,这日益成为致力于发展投行业务的外资机构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

  此外,外资银行还预计,今年和未来三年收入增长将会有所改善;少数银行预计2010年增长率将会超过100%。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2010年仍会保持在2%的水平。

  博弈升级

  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机构,在金融风暴中频频遭遇后院失火乃至沦陷,同时还体验着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烦恼。不过,他们的中国同行们,在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时曾惊呼“狼来了”,随后在外资巨鳄的步步紧逼下绝地反击最终重获新生,品牌、市值等代表着核心竞争力的全球排名大幅上移直至超越外资巨鳄。

  这真是银行业全面开放3年来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戏剧性变化。在这个开放竞争的舞台上,外资群“狼”们并没有获得显著的领先优势,及至现在不得不首次直面中资机构的竞争。中外银行机构的博弈,显然将就此升级。

  根据最新的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截至2009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稳居全球银行业之首,市值达2689.82亿美元;排名第二位的是中国建设银行 ,市值2014.55亿美元;中国银行以1539.72亿美元排名第五。

  而在今年初发布的另一份全球银行市净率排行榜上,在全球市值最大的50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市净率排名第一,为4.3倍,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中国各银行的估值上升了一倍,同时西方银行的估值却有所下降。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