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亲亲赣南——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25年记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6日

亲亲赣南

——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25年记

引言

我不是赣南人,骨子里却浸润着一种深深的赣南情结。

我的老家在修水,那是秋收起义的发源地。当年,咆哮着发出“打土豪、分田地”呐喊的家乡子弟兵,跟随着毛委员来到这里,与淳厚重义、热血沸腾的赣南儿女融为一体,创建出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于是,一根看不见的红线将我与赣南紧紧地拴在一起。

它叫“老区”。这是中国革命词典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专有名词,是由奉献与贫困两个词素组成。

在我的采访本上记录着这样两组数字: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108222人;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平均每公里就有3位赣南子弟倒下。红军长征离开后,这块红土地遭到了“茅草过火石过刀”的洗劫,“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便是当时赣南受到国民党反动派摧残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精壮劳动力缺少、人口增长缓慢,加之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据1985年进行的摸底调查,全市18个县市的104.9万农户中,人均收入在120元以下的特困户达33.4万户,占31.8%,人均收入在120元至150元之间的贫困户达23.7万户,占22.6%,特困、贫困户总和占全区农户的54.4%,且主要集中在兴国、瑞金、于都、赣县、宁都、上犹等13个当年的全红县。

令人庆幸的是:共和国没有忘记赣南。从这里走出的革命功臣惦记着赣南。新中国成立后,视赣南人为“重生亲父母”的革命先辈邓小平、谢觉哉、邓子恢、李富春、肖华、董必武、曾山、胡耀邦、杨尚昆等先后回到有着“共和国摇篮”之誉的赣南,经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后,发出要振兴老区的鼓与呼。

1986年共和国在经历重重磨难,经过拨乱反正,经济建设刚刚走上正轨的时刻,国务院在启动的扶贫规划中,将赣南10个县和148个乡列入贫困扶助对象名单。次年,由地矿部(国土资源部前身)组建的扶贫团带着党中央对老区人民的关怀来到赣南,揭开了25年扶贫不辍的序幕。

2012年1月15日,瑞金,沙洲坝。

从“红井”至机井泵房的道路上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巨大的红幅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永记帮扶恩。好客的老表们拿出过年吃的米酒、花生、米糖摆在路旁,像当年迎接红军凯旋一般迎接着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一行的到来。这是自2007年上任以来,有着“亲民质朴”之誉的共和国部长第5次来到赣南视察扶贫工作。在国土资源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位新到任的部领导,都要到赣南来走走,用他们的话说——亲亲赣南,就是亲亲自己的良心,更好地扛起党和人民赋予自己肩上的重任。

在进村的路口,村民代表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香茶敬给徐部长,深情道:“这是用你们给啀(我)打出的甜井水泡出的香茶,请北京来的客人尝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

“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这是流传在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沙洲坝的民谣。它形象地说明了沙洲坝地区的干旱与缺水。1933年,毛泽东同志亲自率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列宁小学旁边打了一口井,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井”。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一口井解决不了沙洲坝人民的需求,更何况当年受到条件和技术的限制,这口井只是打在表层的第四系浮土层中,出水量有限,且渗透得厉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沙洲坝人民的用水问题。

当国土资源部首批扶贫团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展开了调研,并向正在瑞金考察工作的方樟顺副部长作了汇报。不能让老区人民再过没水喝的苦日子!方樟顺立即向部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动用部长基金,由九0九地质大队操作,打出5口机井。倘若说,当年毛泽东同志亲手挖掘的“红井”开创了党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的先河,那么,国土资源部扶贫团打出的5口机井,就是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

“这茶我喝!”徐绍史部长接过茶杯一口饮尽,然后眼眶潮润地说:“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是日月可昭,我们将恪守承诺:赣南不脱贫,扶贫不脱钩!”

共和国部长的话掷地有声。

它是承诺,更是誓言。

25年来,国土资源部为了这一承诺,情系赣南,真心扶贫。部领导先后20多人次深入到这里调查研究,累计派出扶贫干部171人次,投入资金6.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近千个,引进资金2.54亿元,培训教师和农民1.76万人,在矿产勘查开发、土地开发整理、遥感技术应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助学等领域开展了有计划、有重点的扶贫工作,帮助20.7万人走上了富裕路。

赣县江口镇旱塘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是个“晴三天干旱,雨三天成涝”的穷村。村民们都靠外出打工讨生活。2008年11月17日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来此调研后,便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导、文化教育等20多项帮扶措施,旱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里不仅水泥道路通到了各家各户、农田里的排灌水渠成网状展开、幢幢新屋有规划地建起,而且绿树与荷塘相映、新村与文化相连。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达到了现在的人均2600元。为了感谢国土资源部的扶助,村民们自发地在风景如画的和谐广场旁建成了一座感恩亭,并铭碑记载着变化的全过程。淳朴的赣南父老乡亲用这种传统的方式,表达着报恩之情。

年已91岁高龄,在家接待过徐绍史、鹿心社、王世元等国土资源部历届领导来调研慰问的老红军刘光登,得知记者来采访,硬是让儿媳罗新兰搀扶着来到感恩亭旁,用硬朗的嗓门对记者说:“我们当年拎着脑袋干革命为的是什么?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我有生之年终于看到了。我要向他们表示致敬!”

说着,老人用颤抖的右手,向陪同采访的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中心的同志,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在场者,无不动容。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世界难题。

一个地区的贫困,一定有着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独特恶劣的地理区位和气象因素,而绝不是给些钱物、立些项目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一句话:标本兼治,本列首位。

这是扶贫的坐标。

面对赣南贫困人口多、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差的现状,扶贫工作如何开展?这是摆在国土资源部扶贫团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特困户临时帮扶的同时,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为赣南确立“聚宝盆”式的产业项目,是他们独创的扶贫特色之一。

赣南尽管地处偏僻,但地下蕴藏着110多种矿藏,有着“世界钨都”的美誉。于是,国土资源部扶贫团充分发挥地勘的优势,找到打开宝库的秘籍。从1987年首个扶贫团开始,他们就将矿业开发作为扶贫的突破口,开展了贵金属、有色金属和以萤石为主的物矿普查,前后完成了227项地矿项目的勘查开发,无偿向地方提交矿藏地勘资料112处,探明矿藏资源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还投入资金2.33亿元,对28座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性治理,让这些废弃矿区重现生机。

赣南是闻名于世的“脐橙之乡”,有着170万亩的栽种面积,给数以万计的农户带来脱贫致富的门路。有些赣南老表亲切地把它称为“国土橙”,因为在今天取得大面积丰收的背后,凝聚着国土资源部扶贫团太多的心血啊!

脐橙是一种从南半球引进的良种果品。它对纬度、日照、土壤有着严格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时,因有着“橘移淮北则为枳”的心理负担,当地只敢小面积地试种,形成不了气候。国土资源部为了扶植这个能使广大农户真正脱贫的项目,不仅拨出100多万元专款,对赣南大地进行航空遥感综合调查,还组织专家实施了“赣南果业基地成土母岩——土壤环境优选评价”课题,编制了“赣南果业发展基地规划图”,为大面积脐橙的栽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根据。

曾慧昌是宁都县青塘镇的一位普通农民。曾经穷得只砍得起2斤肉过年。后来在扶贫中心的帮扶下,他在山上栽种了200亩脐橙,如今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0余万元。2005年春节前夕,他特地杀了口肥猪,扛着肉坐班车赶到赣州,找到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中心,要将猪肉送给亲人们过年。扶贫中心的同志说啥也不肯收,急得老曾眼泪都要出来了。他说,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我还在过着砍2斤猪肉过年的苦日子,现在杀10头猪过年也不在话下。但我碗里吃着肉,不能忘恩呀,请收下这点心意吧!

老表的心意得收下,但又不能犯纪律。中心的同志只得将肉在食堂里作价后,买成肥料给老曾送了过去。感动得曾慧昌逢人便说:“北京来的亲人真是好,是党派来的福星啊!”

这是溢自于赣南老表的肺腑之言。

权当感恩。

很遗憾,此次赣南采访,我没能见到朱耀琪同志。

这位有着“全国扶贫十大状元”之誉的功臣,虽已退休回到北京,但心仍系在赣南。他常会带着老伴回来走走,看看他扶助过的老表和土地。

说起他的大名,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可提起“坐农用车的司长”,赣南10个贫困县的老表几乎无人不晓。朱司长1991就参加国土资源部扶贫团来到赣南,1993年成立扶贫中心后,又一直担任着中心主任多年,应该说,他将自己后半辈子的余热,都献给了赣南人民的扶贫事业。

赣南扶贫中心成立后,部领导考虑到方便下乡,准备给他们配一辆车。可朱耀琪却要求买辆农用车。理由挺简单,既能爬山路,又能给老表捎些急需的物资。于是,他戴着草帽,背着水壶,穿着解放鞋,坐着农用车,跑遍了148个贫困乡的山山水水。有一次,上犹县社溪镇乌溪村的老表听说北京来的司长要到村里来扶贫,早早地就到村口等着看北京大官的风采,可等到中午也没见司长的车队过来。后来才知道,先前坐着农用车过来,给每人发了一支烟,聊了会儿天的老者就是朱司长。

“嘿,北京来的大官真没架子,看上去,和啀(我)农民没有两样嘛!”

朱耀琪的质朴不仅拉近了与老表的距离,更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信任。

应该说,老朱通过艰苦卓绝的考察调研,加之呕心沥血探索提出的“两次变法”,不仅加速了扶贫的进程,而且创新了扶贫的模式。

1991年,为了变“输血”为“造血”,他提出了三变:一、变地勘扶贫为全方位扶贫,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二、变扶贫资金的无偿“输血”为有偿“造血”,实现滚动式发展;三、变区域经济开发为直接扶贫到户,直到贫困户脱贫。

1992年,通过一年扶贫实践的朱耀琪,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向组织建议:把一年一届的扶贫团改为赣南老区扶贫中心,作为常设机构并给予法人资格,使扶贫工作具有连续性,有利于增强责任感及资金的合理使用,并自荐担任中心主任,而且一干就是数年。

“两次变法”,朱耀琪捧出的是一颗赤子的拳拳之心。

在我的采访本上,记录着无数国土资源部扶贫团感人的人物和故事。有为贫困农户引进罗氏沼虾四处奔波,累得头晕呕吐、高烧不止,仍坚持在岗位上的龙传欧;有为挽救病重女孩谢二招,千方百计募集资金、联系医院,被老表称为“救命菩萨”的高怀世。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扶贫团。

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脱贫致富。

其实,扶贫的过程,也是灵魂受到洗礼与净化的过程。赣南老区的红色传统,赣南老表的淳朴憨实,也使北京来的亲人耳濡目染。宋全祥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来到赣南扶贫后,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毅然在第一线写下了庄重的入党申请书。他是这样写的:我是一位出生在新中国的青年,来到赣南扶贫后,对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有了深刻的认识,真正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我如不能真正为老区人民做点实事,就辜负了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请组织上给我以考验。

说得多好啊,年轻人。你袒露的是赤诚的心扉,留下的是对赣南老区的一片真情。或许,这就是国土资源部扎根赣南25年扶贫不辍的原动力。

兴国县埠头乡垓下村曾是老区贫困村的一个典型,如今是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杆。

这是一个全红村。当年红五军团13师就是从这里出发,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诞生过钟国楚、钟溢生两位共和国将军,全村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93名。过去这里穷,全村2669亩田土,全是“望天丘”,老天开眼,村民们能混个温饱;若遇天灾,只能靠野菜、糠皮充饥。有的人家穷得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着。

可如今,这里成了令人陶醉的乡村花园。

幢幢新房掩翳在秀林丛中,水泥道路四通八达,田地平整而成片,其间密布着机耕道和排灌渠。闻讯赶来的乡党委书记李赣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记者说,这是近两年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中心实施土地综合治理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何为土地综合治理?这是国土资源部的一项创新,就是将一个村的房屋、道路、水利、田土、环境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理,使之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用老表的话说,就是路相通、地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我们一行中,赣南扶贫中心的卢峰成了村民最欢迎的人物。他走到哪里,都有老表拖着进去喝杯茶。村民刘英晓不仅端出接待贵客的花生、果子、米酒,还拉着卢峰的手直呼“恩人”。原来,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且无一技之长的刘英晓,前年参加了赣南扶贫中心举办的大棚种植培训班,并在卢峰的带领下,前往山东寿光县参观学习。回来后,他运用学到的技术,与村民联手种植了300亩大棚蔬菜,一年的纯收入达10余万元。由于土地平整了,他买了收割机、耕整机,种田都实现了机械化,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没有国土资源部扶贫中心的帮扶,哪有垓下人幸福的今天,还是共产党好啊!”

让身边的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这是扶贫干部的行动,也是他们的心愿。千奖万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能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吗?

倘若说,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中心打底子(基础扶贫)、开方子(产业扶贫)是为了迅速让赣南的老表脱贫的当务之急,那么,换脑子(智力扶贫)则是为赣南的长远发展埋下的伏笔。

25年来,国土资源部以每年一所的进度,在赣南改造和新建了25所国土资源希望小学,组织了数批12名青年机关干部到乡村小学支教。

宋鹏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在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工作。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来到赣县湖江乡中学支教。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他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说:“湖江乡是万安水库封水后的淹没区和移民区,条件非常艰苦。我们是3人一个支教小组来到这里的。组长杨永刚新婚不久,刘欣天生怕辣,我是光棍一条,还没谈恋爱呢。住得简陋,吃得也不习惯,但比起老区的孩子来,还是要强许多。他们常常是带一瓶酸菜,要吃一个星期呢。孩子们对我们北京来的老师非常喜欢,也寄予着厚望,无形中也带来一定的压力。我们唯一发愁的是有知识但不懂教学,正巧我有位叔叔在山东老家的中学任教导主任。我就写信向他求教,他还给我寄来了许多教学参考资料。尽管在赣南支教只有短短的一年,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当年教的学生,应该都大学毕业了吧,我真想回赣南看看,看看那里的变化,看看我的学生,毕竟,那是我的第二故乡啊!”

回来看看吧,小宋。在你们的帮扶下,一个崭新的赣南正在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当年教过的孩子,已成为建设新赣南的生力军,他们期盼着北京亲人的到来,因为赣南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里,都浸润着你和你们炽热的情感和汗水啊!

尾声

25个春秋,25年收获。

青山作证:赣南老区已焕发出青春活力。

赣水作证:苏区老表已豪迈地脱贫致富。

赣南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里,无不凝聚着国土资源部亲人们的心血与汗水。该如何谢恩呢?其实,春天里充满生机的新村,秋天里金黄丰硕的橙果已经作答,那是铭刻在大地上永恒的感恩碑啊!

在此稿就要杀青时,又传来喜讯。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土资源部扶贫开发工作暨纪念赣南扶贫25周年座谈会上,部长徐绍史又作出庄重的承诺:将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赣南有11个县(市)纳入国家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范围。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使赣南的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改观。

这是赣南800万人民的福音。

这是北京给老区送来的温暖。

相信长眠在地下的赣南十多万先烈,得到这一喜讯,定会露出欣慰的微笑。

亲亲赣南,就是亲亲充满希望的大地。

(匡建二 转自《江西日报》)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