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中国网:“央企亲儿子、民企野儿子”的弦外之音

来源:中国网 崔中波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5日

    一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在江苏团的讨论中称,民企享受国家的资源少,纳税等义务却尽得多。说到激动处,他愤怒地提高音量:“央企是国家亲儿子,我们是野儿子!”(3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话糙理不糙,除了“亲”和“野”具有强烈的反差意义,央企和民企的分量对比显然谈不上传奇虽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市场化名字“企业”,相同的身份标签“儿子”。民营企业家此番情绪愤怒的慷慨陈词,既道出了民企狭隘逼仄的生存发展空间,也警醒着“母爱”的庇护何其任重而道远。

  民企对“野儿子”的身份较为纠结,当然不是撒娇情绪在作祟,而是深知自身的纯正与“正宗”以及“母爱”的偏袒与不公。譬如,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奋力搏杀,仅占用了30%—40%的各种资源,却贡献了50%以上的GDP增量,上缴了50%—60%的税收,提供了60%—70%的社会产品及服务,解决了新增就业的80%—90%。

  即便有这样辉煌成就的衬托,其遭受不平等待遇依旧,譬如:在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个,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个。传统能源被亲儿子“分疆划域”。“野儿子”不受待见,周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免不了来“骚扰”,“吃拿卡要”成了家常便饭,今天巧立名目地收点费,明天突发奇想地要点股份,后天再出其不意地布置个接待任务……插手、刁难、挤压民企的职能部门比比皆是。

  而国企,依赖着“母爱”力量的支撑或赋予其垄断地位,或给予其特别的政策支持,或隔三差五地给补贴,坐地收钱,并且把赚得的银子大部分截留下来供自己“涂脂抹粉”。多年的“溺爱”不仅让周遭人不敢怠慢银行宠,部门爱,还惯出了其不务正业、目中无人的桀骜性格无论主营业务是什么,房地产热就搞房地产、电信热就上电信、能源热就上能源……哪个领域赚钱快就参与哪个,完全顾不得自己的兄弟“民企”如何过活。

  客观地说,对于国企和民企,“母亲”也想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从2005年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0年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到后来的三令五申支持民营企业……无不想为民企发展“保驾护航”。奈何让纸上的政策转变为现实的行动实在艰难,不仅根深蒂固的体制性障碍难除,就是具体操作中也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阻挠。“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使得“亲儿子”、“野儿子”的分野越加明显。

  二者分野带来的直接危害便是,中国几乎所有的垄断行业都成了国有资本的专属区,国企浪费、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百姓不得不接受高昂的油价、电价、水价等,不得不接受来自垄断行业的捆绑销售以及乱收费。而“铁门”、“玻璃门”、“弹簧门”的愈加坚固,也让民营经济的投资渠道难以拓宽,只能被动地“融入”垄断行业产业链的“末梢神经”,充当起兄弟的“临时工”,生存环境逼仄、边缘化,举步维艰,据说平均寿命才2.9年。“国进民退”现象突出,整个市场机制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亦在削弱。

  可以说,“亲儿子、野儿子”之分并不单纯是一个称呼问题,而是一个欠缺一视同仁、厚此薄彼的“母体”失衡问题不论出身、地位、所有制、地域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母体”环境,都应当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社会主体及市场主体,制定普遍适用的法律、制度和契约,赋予他们普遍适用的权利,让其凭借各自的天赋、能力、奋斗和机遇等赢得各自应得的收益,而不应有亲野之分、近疏之别。

  这或许是民营企业家震耳发聩一声吼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分享:

来源:中国网 崔中波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