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吴冬玲 刘滨 特约记者王寨华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2日
要引群凤归,多种梧桐树。近年来,信丰县大力发展“回归经济”,不仅带动了人才返乡、资金回流,更新了发展理念,还促进了当地公益事业的发展。
如今,“回归经济”已成为信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回归经济”的支撑促进下,2011年信丰县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达100.67亿元,增长11.7%;财政总收入8.106亿元,增长32.8%。
政府引“凤”还“巢”
畅通“回归”之路
信丰在外创业人数较多,他们在服装市场、物流、旅游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的信丰籍人士近10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
在外企业家拥有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如何吸引他们反哺家乡?信丰县委、县政府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去年,信丰县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把信丰打造成“沿海产业转移首选区、优质农产品加工集散区、现代宜居宜业宜学示范区”的目标。从此,该县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日渐发挥出来。基础设施建设快马扬鞭,105国道、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为外出企业家返乡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县工业园区专门设置了“返乡创业人员小区”,承接产业转移,并及时为返乡创业人员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为回归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该县还借助驻外党组织平台,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以“创办一家企业,引进一个项目,提供一条信息,带富一批人员,奉献一片爱心”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引导广大流动党员回归家乡作贡献。
企业家心系家乡
掀起“回归”热潮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勤劳朴实、勇于拼搏的信丰人离开家乡,走南闯北,打拼出一番天地。长年在外磨砺的企业家们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也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过去穷,我们离乡背井外出打拼;现在,我们具备了回乡投资兴业的条件与能力,应当为家乡出力献智了。”2008年返乡创业的信丰县马达利羽绒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仁华的一席话,道出了在外信丰籍企业家的共同心声。
信丰马达利羽绒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回归企业。该公司集鸭子养殖、鸭毛分类、羽绒加工为一体,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几年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完善的市场经营体系使公司销售网络迅速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如何让积累了原始资金的信丰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引导“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该县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通过加强与信丰籍在外工作和创业人士的沟通和联系,使在外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实现人心、乡情、亲情、资金、企业、项目、智力、信息同时回归。据悉,去年以来,信丰县已成功引进涉及电子通信、新型建材、矿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的“回归”项目6个,总投资3.32亿元。
浓浓桑梓情
热心支持家乡事业
“一直梦想家里能有台电视机,最近县里举办的‘光明·欢笑’工程,免费为我们困难群众送彩色电视机,终于圆了我们在家看电视的梦想!”近日,信丰县万隆乡高坎村二女户李熏有一家五口高兴地围坐在一起看电视节目,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去年,信丰县结合“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发动回乡企业家、在外信丰籍非公经济人士等捐款献爱心,为买不起电视的困难群众送上电视机。通过实施“光明·欢笑”工程,该县共筹得善款232610元,以公开招标形式采购21寸彩电380台,为全县各乡镇、工业园区群众送去欢笑。
在当地,信丰籍乡贤集资捐款、投身公益事业的例子俯拾皆是。
去年12月,信丰县铁石口镇上塘村村民朱开有、梁燕丽夫妇正读高一的儿子朱正宗被确诊患有白血病,需要通过骨髓移植来治疗,高额的医疗费用使这个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得知这一情况的赣州市信丰县铁石口镇同乡联谊会会长罗汉良倡议在中心城区的信丰籍乡贤为朱正宗捐款献爱心,当场筹得善款21260元。
……
近几年,信丰县积极引导在外信丰籍企业家返乡创业,同时还不断鼓励“回归”企业和在外信丰籍企业家为家乡修桥铺路、兴教助学、助残扶困慷慨解囊,反哺家乡建设,促进了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仅信丰县深圳商会就为家乡筹资捐款50余万元。(吴冬玲 刘滨 特约记者王寨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