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乡村处处焕生机
会昌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蔡伟平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8日

    初春,是播撒希望的季节。走马会昌的广袤乡村,但见平坦的乡村水泥路上运送农资的车辆正在来回穿梭,田地里善良朴实的老表们正在辛勤耕耘准备今年的春耕工作,河堤岸旁成群的鸭子正在嬉戏玩耍………好一幅乡村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乡村处处焕生机

——会昌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纪实

资料图片

  要想早日奔小康,公路尽早通村庄来源:中国赣州网

  近日,会昌县小密乡小密村圩背村外出务工人员廖晓辉回家探亲,让他满怀欣喜的是家门口那条烂泥路竟然变成水泥路,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出门不是一身泥巴就是一身灰尘。母亲告诉他,水泥路是去年底村里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新修建的。廖晓辉不禁感叹:“如今的农村真是今非昔比啊。”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而会昌县的农民如今更实在,把这句话改为“要想早日奔小康,公路尽早通村庄。”农村公路不仅具有“即时效应”,更具有不容忽视的“乘数效应”:农村公路通到哪里,哪里的农村经济就活力四射,农民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

  为此,该县严格履行国家有关建设程序,明确了所有水泥路建设项目的责任单位、完成时限,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他们还加大了项目建设巡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指令,要求限期整改,有效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完成投资1.6亿余元,修建农村水泥路600余公里,全县243个村均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乡村公路坑洼不平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乡村的环境卫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县所有的乡镇和村都在街道、圩场等处建了垃圾池,并聘请专人定时清扫。往日乡村垃圾遍地的落后景象成为了远去的回忆。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自从村里有了竹荪产业基地,我每个月都能在这里挣到1000多元“外快”,相当划算,农村有个产业就是好。”日前,谈及自己找到的新工作,会昌县珠兰乡上照村村民高丽花高兴地说。据介绍,她和村里的老乡每天只需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到基地采摘新鲜竹荪,就可挣得一笔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路通了,村民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产业发展的触角也随着公路的开通而伸向更远的市场。

  会昌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按照“科技示范、辐射周边、与民共富、和谐发展”的经营理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县农业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该县通过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推进脐橙(赣南橘柚)、烟叶、生猪、优质稻(米粉专用稻)、油茶等五大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开发以脐橙为主的柑橘总面积达20.7万亩,其中赣南橘柚2.5万亩;种植烤烟2.8603万亩,实现收购烟叶9.45万担;出栏生猪45.1万头,存栏17.5万头;完成种植优质稻15万亩。同时,蔬菜、茶叶、毛竹、竹荪、绿壳鸡蛋等区域特色产业也不断涌现,这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很好地促进了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如今,“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格局初步形成。五丰米粉、小密衫背特色果蔬、磊石食用菌等一批知名品牌也随着四通八达的公路而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每个老表都想成为新型农民

  “走,上课去!”日前,周田镇半岗村农民张善有一边拎起书本,一边邀请隔壁邻居一同去上镇里开办的农民夜校。如今,在会昌县各地掀起了一股农民爱学习的热潮,这股热潮的出现不仅帮许多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实现了创业,同时还有力解决了大批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为此,该县围绕“文化强县”目标,采取党委引导、政府支持、部门帮扶、农户主办的“民办公助”方式,着力抓好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文体科技中心户三级文化网络和文化宣传长廊建设。目前,全县已建立乡镇文化站5个、村文化室100余个、文化中心户500余户。同时,他们还投资2000多万元先后兴建和修缮了“三馆一中心”和县艺术剧院,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大院为基础、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体系。

  同时,该县还在着力开展好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社区等城区系列创建活动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了农村,建设了一批“农民之家”“农家书屋”等农村文体设施,开展了“美德在农家”、民主法治示范村、文明农户、党员示范户、科技示范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依托农家书屋、农民夜校等载体,送科技下乡为农民充电。如今,在会昌农村每个老表都想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乡村处处洋溢着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蔡伟平)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