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董云峰 魏文婷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7日
在风云变幻的2011年,中国债券市场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扩容,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主管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规模一举突破3万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公司信用债券主流品种。
与此同时,以山东海龙短融危机为代表的信用事件屡现,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对此,交易商协会建议投资者理性对待信用风险,并呼吁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市场的问题应该让市场自己解决”。
从“三足鼎立”到“一家独大”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1年末,中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22.1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额为21.4万亿元,占比97.1%。
尽管国债与央票发行量有所减少,当年信用债券发行量却高达2.2万亿元,同比大增38.8%。具体而言,超短期融资券2240亿元,短期融资券8029亿元,中期票据7270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52亿元,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899亿元,企业债券2473亿元,公司债券1241亿元。据测算,交易商协会主管的超短融、短融、中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累计1.84万亿元,占比约83.3%;发改委主管的企业债占比约11.1%;证监会主管的公司债占比约5.6%。在信用债市场上,曾经的“三足鼎立”格局已然走向“一家独大”。
短短数年间,采取注册发行制度的交易商协会“后来居上”,2011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规模突破3万亿元;自短融、中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产品推出以来,累计发行量逼近6万亿元。相形之下,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债存量约1.7万亿元,起步同样较晚的公司债存量则不到3000亿元。
一位银行间市场人士指出,通过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具有信息披露简单、交易费用低以及政策稳定等好处,因而综合成本优势比较突出。
作为银行间市场的自律组织,交易商协会成立于2007年9月,涵盖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和黄金市场,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和2010年,交易商协会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和中债资信评估公司。
交易商协会在去年末的一份新闻稿中指出:近几年来,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中国债务资本市场的“主板”,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媒体、区域开放性金融组织以及各国各地区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的广泛关注。
信用风险“山雨欲来”
“相比银行贷款,债务融资工具优势明显,能吃上肉就坚决不喝汤。”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许多地区,大国企基本上都发了,短融、中票也都上齐了。”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1年底,通过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基本将央企的融资结构调整过来。“这具有示范性、标志性的意义,远远超过了3万亿本身。”一位交易商协会内部人士向记者指出,“企业的融资功能完全可以通过银行间债市实现,央企的成功实践足以证明这一点。”
某大行资深研究人士认为:“短融、中票规模确实很大,但是实际效果还不够显著,周期错配太严重了。”央行数据显示,去年期限5年以内的债券发行量占比52.9%,比2010年上升12.9个百分点;其中超短融与短融等短期债券(期限不超过1年)发行量超过1万亿,占比近半。
在市场大扩容之时,从川高速、云投集团核心资产划转,到滇公路还息不还本风波,到2012年初的鞍钢中票“乌龙违约门”与地杰通信偿债危机,再到面临到期兑付风险的山东海龙,均昭示着信用风险“山雨欲来风满楼”。
上述信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尤其是即将于4月15日到期兑付的海龙短融,更是牵动着投资者的敏感神经。
接近交易商协会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协会已经收紧了低评级发行人的注册申请,包括民营企业,避免再出一个海龙。”
“让市场自己解决”
“因为山东海龙事件,有人借此大做文章,令交易商协会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3万亿规模基本与招商银行相当,如何管理这些资产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交易商协会某高层人士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指出,“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有点问题是正常的,不出问题是不正常的,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风险应对机制。”
上述知情人士说,目前交易商协会高度重视存续期监管,要求加强信息披露,尤其是财务状况不佳的发行人。据了解,交易商协会将建立健全企业发债的数据信息体系、风险预警体系、督察纠正体系和危机处理体系,构建行业组织的自律管理处罚体系。
某合资投行董事汪杰向记者分析称,银行间市场发展至今,共有2000多家发行人,3000多只债券,即便是1%的违约概率,也意味着20多家发行人出现问题,这在当前是超出市场和监管部门想象的。
“不能一出问题就上升到加强监管,中国的问题往往是市场化程度不够,市场的问题应该让市场自己解决。”上述交易商协会内部人士认为。
交易商协会信息研究部近期公开撰文称:“既然我们承认风险存在的必要性和有益之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一听到诸如违约等信用事件就惊慌失措,更不应该动辄提高监管门槛,甚至对市场化的方向产生怀疑,这是因为信用事件的发生是允许风险存在的必然后果。”
实际上,同样面临考验的还有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企业债。2月14日,为加强企业债券存续期监管,防范违约风险,发改委财政金融司组织召开了企业债券兑付(回售)约谈(座谈)会,提出了“兑付困难提前报告”、“激励惩罚双措并举”等四大要求。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