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闫立良 朱宝琛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3日
编者按:今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正式开幕,5日将召开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随着两会的召开,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上的焦点话题有望就此展开。这些话题包括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新股发行、退市制度、场外市场、蓝筹股、长期资金入市、债市改革、保护投资者。从去年底今年初中央及各部委制定的工作重点看,改革与创新将贯穿这十个金融资本焦点。
货币政策
流动性见真章
松紧适度方为稳健
央行今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央已经确定的方针。金融机构要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具体要求。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一年,经济稳中求进需要货币政策的支持,因此流动性松紧适度才是稳健货币政策应有之义。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创造性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
2月24日,央行今年首次降准。此次降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动性出现严重紧张局面。
这从几个数据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说,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7381亿元尚可勉强接受的话,那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仅955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001亿元,这样的数据让货币当局难以接受。所以,央行需要降准给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保证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用信贷来激发民间的投资热情。
尽管1月份CPI创三个月新高达到4.5%,但PPI却创下了26个月新低,说明当前通胀预期还不稳定,仍有必要防范未来物价出现反弹。央行认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央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增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通过降准来适度放松流动性,并不会进一步推高物价。
考虑到去年同期因素,今年1、2月份的外汇占款有望恢复增长,但从货币当局的判断看,外汇占款的反弹幅度应在可控范围。基于这种判断,央行仅表示将在下一阶段密切关注外汇占款恢复增长、流动性投放增加的形势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继续按照稳健货币政策要求,加强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监测分析和预判,进一步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温家宝总理在2月上旬指出,今年1月份和一季度的经济状况值得关注。要见事早,动作快,预调、微调从一季度就要开始。
央行明确,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4%左右(1月末M2增长12.4%)。灵活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促进经济和价格总水平稳定。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并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发挥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的逆周期调节功能。
今年以来,央行通过暂停央票发行、开展逆回购、灵活进行正回购等手段调节流动性的努力收到了积极成效,未来这种调控方法还将被继续采用。
人民币汇率
增强双向浮动弹性
创新风险管理工具
人民币汇率问题牵一发动全身。这个问题不仅事关中国的外贸增长,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
2月2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6.2919,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2011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009元,比上年末升值3218个基点,升值幅度为5.11%。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35%。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2011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95%,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12%;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12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1.1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0.34%。
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2011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港币、日元、英镑、林吉特、卢布和泰铢分别成交35.5万亿元、904亿元、1081亿元、306亿元、27亿元、50亿元、2亿元和2.5亿元人民币。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和泰铢等新兴市场货币报价成交日趋活跃,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双边直接汇率,支持了双边经贸发展。
人民币汇改的原则是,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定价能力,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
业界专家认为,从目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看,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将低于去年,预计不超过4%。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