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徐绍峰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考察金融工作时指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市场准入和退出、区域布局、风险防范等问题,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草根金融’”。“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市场准入和退出、区域布局、风险防范等问题”,针对的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路径问题。
国务院副总理 王岐山 (资料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考察金融工作时指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市场准入和退出、区域布局、风险防范等问题,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草根金融’”。这是年初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之后,决策层对这一政策的再次阐述。
如何理解王岐山副总理关于“草根金融”的上述表述呢?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针对的是究竟发展什么样以及发展多少中小金融机构,更适合中国特点和需要的问题。尽管目前中小金融机构已经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诸多类型,但在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究竟是该充分发挥和依靠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主渠道作用,还是更多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记者近来在采访一些农商行董事长时,听得最多的观点是,在农村,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有了农商行和农信社的网点就足够了,发展过多的小贷公司,将来必定会出问题;而小贷公司则呼吁给予其更多政策支持,认为它们在中国金融体系中“拾遗补缺”的作用不可或缺。显然,王岐山副总理的表述,传达出了清晰的信息:关于发展什么样或者发展多少中小金融机构的问题,目前仍在“不断探索”。既然是探索,而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那就暂时没有定论或结论;既然是探索,那就表明,目前依然需要更多新类型中小金融机构来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
“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强调的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前置条件。为什么是“有效监管”?因为,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对自己批准“新生”的小金融机构,通常是要么“只生不管”,要么是监管流于形式,这使得这些地方小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很容易从地方演变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风险。显然,要发展“草根金融”,就必须强调“有效监管”。只有监管到位,监管有效,才能防止和避免一些地方利用中央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机会,一哄而上,无序发展,进而扰乱整个金融秩序。
“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市场准入和退出、区域布局、风险防范等问题”,针对的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路径问题。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仅涉及到“市场准入和退出”,更涉及到“区域布局”和“风险防范”。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王岐山副总理给出的答案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既然是改革创新,就说明这是一盘“新棋局”,如何布局,怎么落子,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一切都需要人们突破既有思维束缚和条条框框,通过积聚民间智慧,大胆探索,大胆改革,大胆创新。
“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针对的是民间资本的准入问题。要发展“草根金融”,就必须重视民间资本的力量,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而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民间资本涉足金融领域,一直处于“地下”,因此,游走在这个灰色领域的民间资本,不仅自身面临较大政策风险,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也很容易引发纠纷,滋生风险,影响社会稳定。现在,“鼓励、引导、规范”成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六字”方针,凡是没有进入金融领域的民间资本,国家“鼓励”进入;对于打算进入金融领域的民间资本,将有序“引导”;那些已经成立了诸如地下钱庄的民间资本,政策将对其“规范”,使其“阳光化”、合法化。毫无疑问,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通道已经被打通。
“不断发展和完善‘草根金融’”,是今后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方向。“不断发展”意味着,随着“三农”和小微企业新生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多,与之相对应的提供金融服务的“草根金融”,也将不断因需而生;“不断完善”表明,在越来越多的中小金融机构诞生之后,将根据其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加以完善,使中小金融机构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