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8日
兴国山歌从远古走来,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扎根于人民之中,历时千百年而不衰。一声“哎呀嘞”,唱出了兴国儿女踊跃上前线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唱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画卷。兴国山歌,与时俱进,传唱不休——
图为兴国县实验小学小山歌手和老师一起在吟唱山歌。
红色经典传佳话
“哎呀嘞!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老表爱唱歌,山歌好比山泉水,心肝妹,源源不绝汇成河!” 在客家人聚居的兴国县,“人人会唱歌,处处有歌声”,是兴国人民的真实写照。
相传,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世代流传至今”。兴国民间至今还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山歌:“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由此可见,兴国山歌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兴国山歌历史虽久,但真正使兴国山歌登上时代大舞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当时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兴国山歌以其即兴演唱、临时编撰、出口成章的特点成为战斗的号角,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嘹亮的兴国山歌。1933年,为扩大百万红军,兴国人民在县城鸡心岭、筲箕窝等地,搭起歌台,各区、乡歌手轮番登台演唱,连唱三天三夜。在这三天之内,地方赤卫队、少先队整营整连加入红军,还创造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在苏区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70多年前,红军女歌手谢水莲等在兴国县城唱响的《当兵就要当红军》至今仍萦绕耳际:“韭菜开花一条心,当兵就要当红军……”据兴国县志记载,苏区时期,兴国县总人口为23万,就有8万多名参军参战。
新中国成立后,一曲《苏区干部好作风》唱遍了大江南北,兴国山歌更是闻名遐迩。1996年,文化部正式将兴国县命名为“山歌之乡”。2006年,兴国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歌之乡歌无休
“竹板一打响连连,走上台来做宣传,说说机关效能活动年,我们兴国争向前争向前……”一首兴国山歌快板《机关效能创一流》反映了兴国县干部作风的转变和机关效能的提高。兴国县山歌剧团日前来到高兴镇演出,圩镇宽阔的街道上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的群众,场面之热闹不亚于《同一首歌》。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兴国山歌剧、山歌表演唱、山歌快板、山歌小品等节目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兴国山歌剧团是赣南唯一以地方剧种为主的剧团,该山歌剧团结合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与时俱进,充实了大量山歌创作人员和山歌手,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创新了山歌的演唱形式,使山歌从单一的独唱、对唱形式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等形式,并创作出了《山歌情》《与时俱进唱新歌》《送礼》等几十部深受群众喜爱的山歌剧。该山歌剧团利用文化部赠送的流动舞台车,轮流到农村进行山歌演出,每年演出场次有150场以上,每次演出都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不仅传播了山歌,而且扩大了传承山歌的范围。
兴国县文化局在全县范围内征集兴国山歌的演唱能手,组建“六人三组”的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宣传队,给予固定的工资报酬。小分队采取分区包片的方式,直接下到村落圩场、田间地头,长年累月骑着摩托车在各村巡回演出。其中,郭德京和谢观莲是山歌队中的“名角”,他们锣子一敲,便能源源不断地唱出风趣的歌来,歌声、笑声飘荡山村。
“哎呀嘞,大河涨水浪滔滔,一浪更比一浪高。农民生活有一比,芝麻开花节节高,就拿赶圩作比较,爷爷赶圩肩上挑,爸爸赶圩轻松跑,同志哥!儿子赶圩点鼠标。”这首兴国山歌,配上精美的漫画,成为受农民欢迎的宣传画。兴国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开展“山歌漫画进新村”,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
与此同时,该县教育局提出了“山歌漫画进校园”的创意,将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等内容作为内核,用山歌漫画的形式表现,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品德教育。兴国县实验小学还尝试用兴国山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有关内容编成“道德三字经”和校园山歌,让学生诵读和吟唱。
兴国县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山歌群众文化活动,由文化部门组织,各单位协办,每年都举行“重阳山歌节”大型文化演出 ,在群众集中休闲的五福广场每月举行两次以上“山歌情韵”演出,并举办了赣粤闽桂客家山歌邀请赛,扩大了兴国山歌的影响力。
山歌传承谱新篇
兴国山歌是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国山歌的演唱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然而,一如其他的民间文艺形式,兴国山歌虽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能够真正集中而大量地传承兴国山歌的传承人,却是凤毛麟角。目前,兴国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徐盛久和王善良分别有90多岁和70岁,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为保护、继承好兴国山歌,近年来,兴国县组织了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驻扎农家,挨户询问,挖掘整理采集传统山歌,历时3年,整理收集了6万多首传统兴国山歌,并精选出1420首山歌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出版发行,编印了5400册《兴国山歌乡土材料》,制作了《兴国山歌》影碟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同时,兴国县还组织了“重阳山歌节”“山歌情韵”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播山歌。与此同时,兴国县在各中小学实施山歌进校园活动,让山歌文化走进校园,引导中小学生写山歌、唱山歌。如今,全县各中小学涌现出一大批小山歌手。兴国实验小学小山歌手曾迪曾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代表老区前往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活动,把兴国山歌唱出了国门。
2005年,江西理工大学把具有红色特色的兴国山歌列入音乐选修课,一时间,许多高校掀起了兴国山歌热,古老的兴国山歌很快在高校流行起来。兴国山歌剧团还受邀到深圳群众艺术剧院演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兴国山歌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兴国山歌剧团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