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7日
今年年初,多家银行对合作担保公司展开了较大规模的审查,并悄然抬高了准入门槛。其中,工行给行内各分行下发了《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对合作担保公司的股权、资产等各方面资质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金投集团副总裁兼北京华夏兴业担保公司总经理汤志勇,从担保行业与银行的现状切入,详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民营担保公司不可替代
NBD:去年底,担保公司屡屡暴露出风险问题。今年多家银行为此展开了清查,并抬高了准入门槛,您觉得此举对银行和担保行业的影响将有多大?
汤志勇:从工行对合作担保公司的几条准入条件可看出,银行更愿意与政策性担保公司合作。这也是银行目前规避风险的一种倾向。然而,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数量屈指可数,仅仅首创、中投保等几家,相较而言,民营担保公司目前在市场上占到了绝对的份额,这是政策性担保公司不可能完全替代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如今的银行已经离不开担保公司了,业务上对担保公司形成了依赖。银行对担保公司的选择应该是本着优质,而非固定在政策性担保公司。
NDB:由于银行对担保公司的门槛提高,这种倾向会不会在今年引发担保行业的第二次洗牌呢?
汤志勇:可以看到,经过去年的调整,行业对担保公司已经有过了一次筛选。即使现在银行对合作担保公司的资本金、股权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是二次筛选,引起再次行业洗牌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按照目前市场容量,北京市每年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可达几千亿,而70%不能通过银行信贷满足,中小企业与银行合作中间需要一个桥梁——担保公司。从融资总量和担保公司的数量上看,担保公司并没有过剩。行业内需要的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筛选出优质的担保公司,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担保公司并非代偿工具
NBD:从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合作来看,您认为前期主要出现了哪些问题呢?
汤志勇:事实上,不同银行对担保公司的偏好不同。有些银行对担保公司的需求在于客户,需要担保公司扩展自身的业务渠道;有的银行需要担保公司保证金做存款,把担保公司作为带来存款的一种途径;还有银行通过担保公司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比如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等等。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